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昴英的《聞祶閣職免機關報任之報二首》
全文:
狂妄孤臣罪有餘,三年三度掛丹書。
群兒過計愁郎罷,外物浮名總子虛。
只是儒酸真面目,不題道號混樵漁。
親朋欲語澆教醉,休與時人事毀譽。
參考注釋
群兒
一群小兒。多用作輕蔑之辭。《漢書·霍光傳》:“ 武帝 遺詔封 金日磾 為 秺侯 , 上官桀 為 安陽侯 , 霍光 為 博陸侯 ……時衞尉 王莽 子男 忽 侍中,揚語曰:‘帝(病)﹝崩﹞, 忽 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羣兒自相貴耳。’” 唐 韓愈 《調張籍》詩:“ 李 杜 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羣兒愚,那用故謗傷。” 梁啓超 《自勵》詩:“未學英雄先學道,肯將榮瘁校羣兒。”
過計
(1).錯誤的謀劃。《孔叢子·對魏王》:“然則君不猜於臣,臣不隱於君,故動無過計,舉無敗事。” 宋 葉適 《外論二》:“夫北虜乃吾仇也,非復可以夷狄畜;而執事者過計,借夷狄之名以撫之。” 明 李東陽 《勤政》詩:“聖世怠荒非過計,國風勤儉有遺音。”
(2).過多的考慮。《荀子·富國》:“ 墨子 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 墨子 之私憂過計也。” 宋 劉子翬 《懷舊歌》:“憂煎過計祇自惱,且但努力耕吾田。” 明 馮夢龍 《量江記·李主內宴》:“吾所恃者 長江 天塹,彼縱武騎千羣,無所用之,不必過計,只合及時為樂。” 梁啓超 《復劉古愚山長書》:“書中謂今日顯禍,固在東南,隱患仍在西北,至哉言乎?嚮嘗竊竊過計,謂吾西北腹地諸省,風氣閡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
郎罷
方言。 閩 人用以稱父。 唐 顧況 《囝》詩:“郎罷別囝,吾悔生汝……囝別郎罷,心摧血下。”自題註:“《囝》,哀 閩 也。囝,音蹇。 閩 俗呼子為囝,父為郎罷。” 宋 陸游 《戲遣老懷》詩之一:“阿囝略如郎罷老,穉孫能伴太翁嬉。” 陳衍 《元詩紀事·俞埜山》:“郎罷耕田呼囝牧,阿翁眠起問姑蠶。”
外物
(1).身外之物。多指利慾功名之類。《莊子·外物》:“外物不可必,故 龍逄 誅, 比干 戮, 箕子 狂, 惡來 死, 桀 紂 亡。” 南朝 梁 沉約 《述僧中食論》:“心神所以昏惑,由於外物擾之。擾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則勢利榮名,二則妖妍靡曼,三則甘旨肥濃。” 唐 高適 《同群公宿開善寺贈陳十六所居》詩:“談空忘外物,持誡破諸邪。” 宋 曾鞏 《救災議》:“先王之於救災,髮膚尚無所愛,況外物乎!” 明 方孝孺 《贈林公輔序》:“彼或不知自身重而為外物所移奪者,自輕者也。”
(2).謂超脫於物慾之外。《莊子·大宗師》:“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外物棄志,滌盪機變,忘富逸貴,杜遏勸沮,不恤乎窮,不榮乎達,不戚乎毀,不悅乎譽,道家之業也。”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詩:“勞生愧 嚴 鄭 ,外物慕 張 邴 。”
(3).指外界的人或事物。《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訊訪東宮玄圃,乃有栢屋,制甚古拙,臣乃欲壞取以奉太子,非但失之於前,且補接既多,不可見移,亦恐外物或為異論,不審可有垂許送東府齋理不?”《梁書·陶弘景傳》:“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閲為務。” 唐 元稹 《贈樂天》詩:“不是眼前無外物,不關心事不經心。” 宋 陸游 《感懷》詩:“一窗修燈下,超然傲 羲 軒 。外物自變遷,內景常默存。”
浮名
虛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伊余秉微尚,拙訥謝浮名。” 宋 林逋 《和酬泉南陳賢良高見贈》:“揚袂公車莫相調,浮名應未似身親。”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行樂》:“予絶意浮名,不乾寸祿。” 洪深 《現代戲劇導論》八:“望兄莫誤於浮名,莫與舊勢力握手!”
子虛
漢司馬相如所著《子虛賦》中的虛構代言人之一,他與另兩位代言人烏有和亡是公以問答形式敘述全書內容。後來以此形容虛無或毫無根據的事
子虛烏有。——《漢書·敘傳下》
李昴英名句,聞祶閣職免機關報任之報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