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胡仲弓的《答頤齋詩筒走寄》
全文:
綠陰團里和吟聲,幽事相關雨未晴。
莫把越秦分異見,要知李杜是同盟。
提壺沽酒牆頭報,布穀催耕屋背鳴。
滿目雲山猶好在,何時雞黍薦藜羹。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越秦
古代 越國 與 秦國 相距邈遠,故並稱以喻漠不相關的人或事。 宋 范成大 《有嘆》詩之二:“ 越 秦 本異肥瘠, 魯 衛 何曾弟兄。” 宋 陸游 《綿州錄參廳觀姜楚公畫鷹少陵為作詩者》:“妖狐九尾穴中國,共置不問如 越 秦 。”參見“ 越瘦秦肥 ”。
分異
(1).猶分居。《管子·四時》:“禁遷徙,止流民,圉分異。” 尹知章 註:“分異,謂離居者。”《史記·商君列傳》:“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後漢書·獨行傳·李充》:“妻竊謂 充 曰:‘今貧居如此,難以久安,妾有私財,願思分異。’”
(2).謂不同尋常。《荀子·非十二子》:“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
(3).猶區別。 章炳麟 《文學說例》:“由 魏 逮 唐 ,分異文筆。”
要知
書簡套語。鑑察、察知。 宋 歐陽修 《與韓忠獻王書》:“ 范公 人之雲亡,天下嘆息。昨其家以銘見責。雖在哀苦,義所難辭,然極難為文也。伏恐要知。”
李杜
(1). 東漢 李固 、 杜喬 的並稱。《後漢書·李杜傳贊》:“ 李 杜 司職,朋心合力。致主 文 宣 ,抗情 伊 稷 。”
(2). 東漢 李膺 、 杜密 的並稱。《後漢書·黨錮傳·杜密》:“黨事既起,免歸本郡,與 李膺 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時人亦稱 李 杜 焉。”
(3). 東漢 李雲 、 杜眾 的並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四李社》:“ 弘農 五官掾 杜眾 ,傷 雲 以忠諫獲罪,上書願與 雲 同日死。帝愈怒,下廷尉,皆死獄中。其後 襄楷 上言,亦稱為 李 杜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李杜”》:“ 李雲 、 杜眾 以直通受誅,此又一 李 杜 矣。”
(4). 東晉 杜預 與 北魏 李沖 的並稱。《魏書·王肅傳》:“詔曰:‘……故 杜預 之歿,窆於 首陽 ;司空 李沖 ,覆舟是託。顧瞻斯所,誠亦二代之 九原 也。故 揚州 刺史 肅 誠義結於二世,英惠符於 李 杜 ,平生本意,願終 京陵 ,既有宿心,宜遂先志。’”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李杜”》:“《魏書》 李沖 、 杜預 ,忠義相結,亦稱 李 杜 。”
(5). 唐 李白 與 杜甫 的並稱。 唐 韓愈 《調張籍》詩:“ 李 杜 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 甫 曠放不自儉,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功。少與 李白 齊名,時號‘ 李 杜 ’” 明 胡應麟 《詩藪·古體下》:“ 李 杜 二公,誠為勁敵。 杜陵 沉鬱雄深, 太白 豪逸宕麗。” 清 費錫璜 《<友鷗堂集>序》:“ 叔威 詩雖不逮 李 杜 ,置之 元 、 白 、 蘇 、 陸 間,則並驅爭先。”
(6).初 唐 詩人 杜審言 與 李嶠 ,晚 唐 詩人 李商隱 與 杜牧 亦並稱“李杜”。 明 胡應麟 《詩藪·唐下》:“ 杜審言 、 李嶠 結友前朝, 李商隱 、 杜牧 之齊名晚季,鹹稱 李 杜 。”
(7). 宋 李韶 與 杜范 的並稱。《宋史·李韶傳》:“當是時, 杜范 亦在列,二人廉直,中外稱為‘ 李 杜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李杜”》:“《宋史》 李韶 與 杜范 皆廉直,中外謂 李 杜 。”
同盟
(1) 古代諸侯國歃血為誓締結盟約。後泛指國與國、人與人共締盟約
四海同盟
(2) 共結盟約者。亦指為實現共同政治目標而結成的組織
民主大同盟
(3) 泛指密友。亦指同黨
胡仲弓名句,答頤齋詩筒走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