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祠(漢鄗縣今在趙州柏鄉之間)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蛙聲紫色不堪論,浹髓高文累葉恩。

千古中興帝首出,秋風斜日廟仍存。

手提三尺知兵要,身致太平究治源。

望漢台今何處是,村民伏臘自羔豚。

詩詞問答

問:《光武帝祠(漢鄗縣今在趙州柏鄉之間)》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

2. 漢鄗縣今在趙州柏鄉之間

參考注釋

蛙聲

蛙的叫聲。 唐 張籍 《過賈島野居》詩:“蛙聲籬落下,草色戶庭間。” 南唐 伍喬 《何明府見訪》詩:“馬嘶窮巷蛙聲息,轍到衡門草色開。” 宋 辛棄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詞:“稻花香里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元 楊載 《贈孫思順》詩:“薰風池館蛙聲老,落日簾櫳燕子飛。”

不堪

(1)

用於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備不堪

(2)

壞到極點

那飯菜都系不堪之物。——《紅樓夢》

高文

(1). 漢高祖 劉邦 和 漢文帝 劉恆 的並稱。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將上以攄 高 文 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

(2). 唐高祖 李淵 和 唐太宗 (謚 文皇帝 ) 李世民 的並稱。 唐 杜牧 《感懷詩》:“ 高 文 會 隋 季,提劍徇天意。”

(3).指優秀詩文。亦用作對對方詩文的敬稱。 晉 葛洪 《抱朴子·喻蔽》:“格言高文,豈患莫賞而減之哉。” 宋 曾鞏 《回傅侍講啟》:“高文大策,久聳動於朝端。” 清 黃鷟來 《詠懷》之六:“高文存逸調,豁達遠權利。”

累葉

猶累世。《後漢書·耿弇傳論》:“三世為將,道家所忌,而 耿 氏累葉以功名自終。” 晉 左思 《吳都賦》:“雖累葉百疊,而富彊相繼。” 唐 楊炯 《大周明威將軍梁公神道碑》:“連州跨郡,邁 陶 氏之隆基;開國承家,掩 張 門之累葉。” 清 吳偉業 《贈文園公》詩:“ 廬陵 忠孝兩賢繼,待詔聲名累葉同。”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中興

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

國家中興

中興機會。——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首出

傑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弔》:“自 賈誼 浮 湘 ,發憤弔 屈 ,體周而事覈,辭清而理哀,蓋首出之作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七:“前輩 許棠 《過洞庭詩》,最為首出,爾後無繼斯作。” 孫中山 《建國方略·不知亦能行》:“ 中國 為世界最古之國,承數千年文化,為東方首出之邦。”

秋風

秋天的風

斜日

傍晚時西斜的太陽。 南朝 梁簡文帝 《納涼》詩:“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陰。” 宋 王安石 《杏花》詩:“獨有杏花如喚客,倚墻斜日數枝紅。” 清 納蘭性德 《南鄉子》詞:“飛絮晚悠颺,斜日波紋映畫梁。”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戛劍生雜記》:“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涕不可仰。”

三尺

(1) 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

(2) 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知兵

通曉軍事。《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 論 武信君 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宣和遺事》後事:“ 女真 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哉?”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欲得知兵謀國之士,錯置職方,以參預帷幄之寄。”

太平

社會安定

安於太平之樂。——宋· 蘇軾《教戰守》

究治

追究處理。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二:“ 元豐 間,亦有守邊者,一夕失城門鎖,亦不究治。”《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昨夜被統領官 盛彥 刼去銀四百錠,且被綁縛,伏乞追還究治。”《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船到 南京 ,我便上岸去,昨夜那幾個賊如何送官究治,我也不及去打聽了。”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村民

鄉村的百姓

全體村民都跑出來迎接他

伏臘

亦作“ 伏臈 ”。1.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伏”在夏季伏日,“臘”在農曆十二月。《史記·留侯世家》:“ 留侯 死,並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 黃石 。”《後漢書·孝明帝紀》:“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 明 唐順之 《皇陵行》:“伏臈烝嘗時不後,清明寒食更澆酒。”

(2).指伏祭和臘祭之日,或泛指節日。 漢 楊惲 《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周書·晉盪公護傳》:“每四時伏臘, 高祖 率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觴上壽。”《梁書·處士傳·何胤》:“每伏臘放囚還家,依期而返。” 清 錢謙益 《壽何嶧縣序》:“兩從叔翩翩少年,歲時伏臘,與先生輩徵逐讌飲,有承平王孫之樂。”

(3).借指生活或生活所需的物質資料。 唐 白居易 《江樓早秋》詩:“欲作雲泉計,須營伏臈資。” 宋 蘇舜欽 《答韓持國書》:“此雖與兄弟親戚相遠,而伏臘稍充足,居室稍寬。”《金史·王去非傳》:“督妻孥耕織以給伏臘。”

詩詞推薦

光武帝祠(漢鄗縣今在趙州柏鄉之間)原文_光武帝祠(漢鄗縣今在趙州柏鄉之間)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