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再和〔二首〕》
全文:
眼花錯莫鬢霜勻,病馬羸騶只自塵。
奉引拾遺叨侍從,思歸少傅羨朱陳。
衰年壯觀空驚目,險韻清詩苦鬥新。
最後數篇君莫厭,扌壽殘椒桂有餘辛。
憶觀滄海過東萊,日照三山迤邐開。
桂觀飛樓凌霧起,仙幢寶蓋拂天來。
不聞宮漏催晨箭,但覺檐陰轉古槐。
供奉清班非老處,會稽何日乞方回。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滄海
大海。以其一望無際、水深呈青蒼色,故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東萊
(1).古地名。《國語·齊語》:“通 齊國 之魚盬於 東萊 ,使關市幾而不征。” 韋昭 註:“ 東萊 , 齊 東夷也。”按,在今 山東省 北膠河 以東。
(2). 宋 詩人 呂本中 ,字 居仁 ,著有《東萊先生詩集》; 宋 哲學家、文學家 呂祖謙 ,字 伯恭 ,著有《東萊集》。因用以為他們的別稱。 宋 葉適 《陳伯明建讀書堂於仙都岩余為作<仙都行>以堅其成》:“ 東萊 、 龍川 師道起,一時話言猶在耳。”此指 呂祖謙 。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雜篇下》:“ 東萊 之 呂 ,前 居仁 ,後 伯恭 。”
日照
一日當中太陽光照射的時間
三山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蘇軾 《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 黃遵憲 《和沉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 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
(2). 福州 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 。見 宋 曾鞏 《道山亭記》。 元 薩都剌 《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裡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
(3).冠名。 唐 李群玉 《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 郭珏 《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 《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4).指三山骨。 唐 元稹 《望雲騅馬歌》:“蹄懸四跼腦顆方,胯聳三山尾株直。” 宋 黃庭堅 《次韻宋楙宗僦居甘泉坊書懷》:“家徒四壁書侵坐,馬聳三山葉擁門。”詳“ 三山骨 ”。
(5).喻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重壓迫。 郭沫若 《頌黨慶》詩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紅旗鮮。” 蕭華 《井岡山頌》詩:“推翻三山驚寰宇,社會主義日日新。”
迤邐
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連綿貌。 南朝 齊 謝朓 《治宅》詩:“迢遰南川陽,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鳳棲梧》詞之三:“玉樹瓊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輪上》:“她把眼從窗戶望出去,是迤邐不斷的青山。”
(2).指唱歌聲和鳥鳴聲的悠揚圓轉。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曉》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語,偏向閒庭戶。”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蘇軾 《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蓋本處地勢,自 銀林堰 以西,地形從東迤邐西下。” 鄭觀應 《盛世危言·邊防上》:“在東北、西北,由 東三省 、內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與 俄 接壤。”
(4).緩行貌。《古今小說·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別了眾名姬,擕著琴劍書箱,扮作遊學秀士,迤邐上路。”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屍,幸賴 法忍 扶餘,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陳》:“和這個胖女人較了半天勁,累得他筋疲力盡,他迤里歪斜走出來。”
(5).漸次;逐漸。 宋 蘇軾 《與楊元素書》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來千,餘可迤邐還。” 宋 賀鑄 《更漏子》詞:“迆邐黃昏,景陽鐘動,臨風隱隱猶聞。”《古今小說·閒雲庵阮三償冤債》:“﹝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蘇軾名句,再和〔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