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柏的《宋史館檢閱所性先生時天彝父挽些》
全文:
大專槃物兮剛柔盪摩,五行雜糅兮顓蒙孔多。
陶一氣之奇佹兮奄宇宙之幾何,握異采之陸離兮蹇儃佪而逶迤。
襲正軌之茂而兮恥踐跡而循科,御長轅而獵太空兮摧九折之峨峨。
孑不群而介立兮眾囂囂而肆呵,玄虬蹶泥兮浸雄虹於頹波。
隴廉孟娵之莫辨兮世掩掩其層睋。
神藐藐而上征兮訴緯繣於太和。
忽修靈之聿皇兮任侏儒之傞傞,咎將誰執兮豈天賦之未薖。
落日下大墅兮慨高風之吟喔,羌若人之莫見兮感生意於庭柯。
卓豐詞兮九里,亘千秋兮不磨。
參考注釋
藐藐
(1).幼小貌。 晉 陶潛 《祭程氏妹文》:“藐藐孤女,曷依曷恃?”《梁書·袁昂傳》:“藐藐沖人,未達朱紫。”
(2).輕視冷漠貌。《詩·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中:“所謂子弟千百中,曷有一二顧省者,聽之藐藐則皆是也。” 孫中山 《革命原起》:“勸者諄諄,聽者終歸藐藐;其實歡迎革命主義者,每埠不過數人或十餘人而已。”
(3).盛美貌。《詩·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寢廟既成;既成藐藐,王錫 申伯 。” 毛 傳:“藐藐,美貌。”
(4).高貌;高遠貌。藐,通“ 邈 ”。《詩·大雅·瞻卬》:“藐藐昊天,無不克鞏。” 晉 左思 《魏都賦》:“藐藐標危,亭亭峻趾。”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室山》詩:“莓莓蘭渚急,藐藐苔嶺高。”《北齊書·文苑傳·顏之推》:“仰浮清之藐藐,俯沉奧之茫茫。”
上征
(1).上升。《楚辭·離騷》:“駟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飛陛揭孽,緣雲上征。” 明 烏斯道 《澤畔》詩:“上征天無風,遠遊橐無金。”
(2).引申為向前發展。 魯迅 《墳·人之歷史》:“雖後世學人,或更上征而無底極,然十九世紀末之言進化者,固已大就於斯人矣。”
(3).謂溯流而上。 漢 馮衍 《顯志賦》:“浮 江河 而入海兮,泝 淮 濟 而上征。” 唐 李白 《丁都護歌》:“ 雲陽 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4).指 春秋 時 吳 、 越 、 楚 諸國征伐中原各諸侯國。《國語·吳語》:“ 越 滅 吳 ,上征上國, 宋 、 鄭 、 魯 、 衛 、 陳 、 蔡 執玉之君皆入朝。”
緯繣
乖戾,相異不合。《楚辭·離騷》:“紛緫緫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 王逸 註:“緯繣,乖戾也。” 洪興祖 補註:“此言隱士忽與我乖剌,其意難移也。” 清 錢謙益 《書瞿有仲詩卷》:“凡天地之內恢詭譎怪,身世之間互動緯繣,千容萬狀,皆用以資為狀:夫肰(然)後謂之有詩。”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王柏名句,宋史館檢閱所性先生時天彝父挽些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