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兩漢馬援的《誡兄子嚴敦書》
全文: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
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
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
父喪致客,數郡畢至。
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
參考注釋
豪俠
(1) 風流紳士或求愛者的行為。如對婦女彬彬有禮,殷勤照護
(2) 勇敢而有義氣的人;有膽識、才能而行俠仗義的人
憂人
(1).憂慮他人。
(2).心情憂傷的人。《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二·傷歌行》:“憂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長。” 南朝 宋 鮑照 《東門行》:“絲竹徒滿坐,憂人不解顏。”
樂人
(1).古代指掌管音樂的官吏。《儀禮·燕禮》:“膳宰具官饌於寢東,樂人縣。” 胡培翬 正義:“是懸樂諸官皆有其事,故總稱樂人。”《禮記·少儀》:“問大夫之子長幼,長,則曰:能從樂人之事矣;幼,則曰:能正於樂人。” 鄭玄 註:“正,樂政也。” 孔穎達 疏:“ 鄭 恐經‘正’是樂正之官,故讀為‘政令’之‘政’,謂年幼受政於樂人也。”
(2).歌舞演奏藝人的泛稱。《史記·呂太后本紀》:“王有所愛姬,王后使人酖殺之。王乃為歌詩四章,令樂人歌之。” 唐 崔珏 《和人聽歌》:“氣吐幽蘭出洞房,樂人先問調宮商。”《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 高贊 叫樂人住了吹打,聽時,一片風聲,吹得怪響。” 金一 《心聲》:“樂人敂鐘磬於廟,童子謡而商女悲,見微者聰矣。”
清濁
(1).清水與濁水。《詩·邶風·谷風》“ 涇 以 渭 濁” 毛 傳:“ 涇 渭 相入而清濁異。” 唐 高適 《贈別王七十管記》詩:“隨波混清濁,與物同醜麗。”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妝域》:“蓬卷無根株,渦洄亂清濁。”
(2).喻人事的優劣、善惡、高下等。《史記·吳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宋雲行紀》:“事涉疑似,以藥服之,清濁則驗。” 宋 蘇軾 《錢君倚哀詞》:“吾將觀子之進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濁。”
(3).音樂的清音與濁音。《國語·周語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濁之間。”《禮記·樂記》:“倡和清濁,迭相為經。”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震風過物,清濁效響。”
(4).語音的清聲與濁聲。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 陸法言 著《切韻》,時俗不曉其韻之清濁,皆以 法言 為 吳 人,而為 吳 音也。”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至於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氣與濁氣。引申以喻天地陰陽二氣。《文選·左思<魏都賦>》:“夫泰極剖判,造化權輿,體兼晝夜,理包清濁。” 李善 註:“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周五聲調曲·宮調曲之一》:“氣離清濁割,元開天地分。”
無所
(1).沒有地方;沒有處所。 漢 枚乘 《七發》:“今夫貴人之子,必宮居而閨處,內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無所。” 唐 韓愈 《祭張給事文》:“上不負汝,為此不祥,將死無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細柳》:“積數月,乞食無所,憔悴自歸。”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禮·考工記·輪人》:“無所取之,取諸圜也。” 鄭玄 註:“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後漢書·杜喬傳》:“先是 李固 見廢,內外喪氣,羣臣側足而立,唯 喬 正色無所回橈。”《通典·食貨九》:“ 後魏 初至 太和 錢貨無所用也。” 明 陳文燭 《<少室山房筆叢>序》:“大哉 孔子 !博學無所成名。” 瞿秋白 《文藝的自由和文學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藝術的價值’也是美--抽象的美,無所附麗的美。”
馬援名句,誡兄子嚴敦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