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於鵠的《山中訪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尋黃尊師)》
全文:
觸煙入溪口,岸岸唯檉櫟。
其中盡碧流,十里不通屐。
出林山始轉,絕徑緣峭壁。
把藤借行勢,側足憑石脈。
V 牙斷行處,光滑猿猱跡。
忽然風景異,乃到神仙宅。
天晴茅屋頭,殘雲蒸氣白。
隔窗梳發聲,久立聞吹笛。
抱琴出門來,不顧人間客。
山院不灑掃,四時自虛寂。
落葉埋長松,出地才數尺。
曾讀上清經,知注長生籍。
願示不死方,何山有瓊液。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其中
那裡面;那中間
樂在其中
碧流
綠水。 唐 孟浩然 《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詩:“洲勢逶迤遶碧流,鴛鴦鸂鶒滿灘頭。” 後蜀 顧敻 《河傳》詞:“碧流紋細,緑楊絲輭。” 宋 蘇軾 《次韻曹子方運判雪中同游西湖》:“雲山已作歌眉淺,山下碧流清似眼。” 應修人 《新柳》:“軟風吹著,細霧罩著,淺草托著,碧流映著--春色已上了柳梢了。”
不通
(1).阻塞;不通達。《左傳·成公十三年》:“東道之不通,則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辭·九辯》:“閔奇思之不通兮,將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禮記·內則》:“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漢書·哀帝紀》:“皇天降非材之佑, 漢 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國 魏 阮籍 《為鄭沖勸晉王箋》:“ 沖 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 王願堅 《普通勞動者》:“說著,他動了真氣,象不屑於和這個不通情理的人說話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謂學識淺陋。 漢 王充 《論衡·別通》:“夫通人猶富人,不通者猶貧人也。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
(6).謂文理悖謬不順。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是為一論物體,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科第·鼎甲》:“邑宰見其文,以為不通,貼文於照牆,不取。”
於鵠名句,山中訪道者(一作入白芝溪尋黃尊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