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韓愈雜說四·馬說

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韓愈的《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通:飼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韓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書法作品欣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書法作品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僕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注釋
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而:錶轉折。可是,但是。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故:因此 。 雖:雖然。名:名貴的。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裡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同“衹”,只,僅。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裡指餵馬的人。
辱:這裡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於:在。槽櫪:餵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出名。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石(shí),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於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食馬者:食,通“飼”,餵。
其:指千里馬,代詞。
是:這樣,指示代詞。
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裡指雖然)
能:本領。
足:足夠。
才 :才能。
美:美好的素質。
外見(xiàn):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裡,疑問代詞。
求:要求。
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裡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餵。
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裡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揮出。
鳴:馬嘶。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執:拿。
策:馬鞭。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於“唉”。
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知:懂得,了解,認識。

簡評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

韓愈名句,雜說四·馬說名句

詩詞推薦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