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韓偓的《喜涼》
全文:
爐炭燒人百疾生,鳳狂龍躁減心情。
四山毒瘴乾坤濁,一簟涼風世界清。
楚調忽驚淒玉柱,漢宮應已濕金莖。
豪強頓息蛙唇吻,爽利重新鶻眼睛。
穩想海槎朝犯斗,健思胡馬夜翻營。
東南亦是中華分,蒸郁相凌太不平。
參考注釋
豪強
強橫而有權勢的人,經常對那些比自己弱小者恐嚇、苛刻或殘酷的人
力摧豪強。——《明史》
頓息
(1).停留休息。 漢 應劭 《風俗通·怪神·石賢士神》:“田家老母到市買數片餌,暑熱行疲,頓息石人下小瞑,遺一片餌去,忽不自覺。”《三國志·魏志·鮑勛傳》:“帝手毀其表而競行獵,中道頓息,問侍臣曰:‘獵之為樂,何如八音也?’”《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軍至 斗城 ,去 瓮口 二十餘里,解鞍頓息。”
(2).深深嘆息貌。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趙臣》:“ 璋 大驚頓息曰:‘今日非 趙 君,我族矣!’”
唇吻
(1).指口;嘴。 漢 王充 《論衡·率性》:“揚唇吻之音,聒賢聖之耳。” 章炳麟 《文學說例》:“等是人言,出諸唇吻,而據實而書,不更潤色者,則曰口説。” 丁玲 《水》:“﹝男人們﹞慘厲的叫起來了……是在死的唇吻中發出的求援的呼號。”
(2).比喻議論、口才。 唐 柳宗元 《賀趙江陵宗儒辟符載啟》:“中間因緣,陷在危邦,與時偃仰,不廢其道,而為見忌嫉者橫致唇吻。”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爰自 神農氏 ,下至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亡弗詆訶,而 仲尼 當時,特巍然為仁義禮樂之宗,故尤極意訕譏,恣其唇吻。”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狂生縱意高談,眾畏其唇吻,皆緘口不答。”
脣吻:亦作“ 脣呡 ”。 1.嘴唇;口,嘴。《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為文學出言談也,非將勤勞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百句不遷,則脣吻告勞。” 唐 盧仝 《感古》詩之二:“脣吻恣談鑠,黃金同灰塵。” 清 龍啟瑞 《上梅伯言先生書》:“會 粵 西土匪益熾,牽於集鄉兵議團費,終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借指言詞;口舌;口才。《漢書·東方朔傳》:“吐脣吻,擢頂頤。” 晉 葛洪 《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為刃鋒,以毀譽為朋黨,口親心疏,貌合行離。”《三國志·吳志·顧雍傳》“其以 雍 次子 裕 襲爵為 醴陵侯 ,以明著舊勛”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雍 母弟 徽 ,字 子嘆 ,少遊學,有脣吻。”《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伷 ( 樊伷 )是 南陽 舊姓,頗能弄脣吻,而實無才略。”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狂生縱意高談,眾畏其脣吻,皆緘口不答。”
爽利
(1) 〈方〉∶直率;乾脆
爽利把問題全擺出來
(2) 爽快;利落;辦事不拖泥帶水
李忠去身邊摸出二兩來銀子。魯提轄看了見少,便道:“也是個不爽利的人!”——《水滸傳》
重新
(1)
(2) 再一次
(3) 從頭再開始
眼睛
眼的通稱
韓偓名句,喜涼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