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吳仁卿的《【大石調】青杏子_惜春幽鳥正》
全文:
惜春。
幽鳥正調舌,怯春歸似有傷嗟。
虛檐憑得欄乾暖,落花風裡,遊絲天外,遠翠千疊。
音書斷,人遠路途賒。
芳草啼殘錦鷓鴣,粉牆飛困玉胡蝶,日暮正愁絕。
簾卷東風飄香雪,綺窗下翠屏橫遮,庭院深沉裊篆斜。
正黃昏,燕子來時節。
銀燭高燒從今夜,好風光未可輕別。
留得東君少住些,惟恐怕西園海棠謝。
閨情。
梁燕語呢喃,九十日春色過三。
東風滿院楊花謝,離情正苦,歸情未準,鬼病將擔。
從別後,天北隔天南。
玉腕消香金釧憁,柳腰束素翠裙攙,贏得瘦岩岩。
信步閒庭院闌檻,荷錢小池面挼藍。
點檢芳從總不堪,正蜻蜓雨過波紋蘸。
綠樹成陰和煙暗,近香街羞對宜男。
錦字書成粉淚緘,怕黃昏夢裡將人賺。
窗下塵蒙青鸞鑑,問章台何處停驂?薄倖才郎不顧咱,有誰畫青山兩眉淡?。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下塵
(1).謙詞。猶下風。《戰國策·楚策二》:“三十餘萬弊甲鈍兵,願承下塵。” 鮑彪 註:“凡人相趨則有塵,戰亦有塵。不敢與 齊 抗,故言下。”
(2).比喻隨從的地位。《好逑傳》第十三回:“晚生寒賤下士,實不識台鼎桃夭大義。但奉 過老先生 差委而來,不過聊充紅葉青鸞之下塵,原不足為重輕。” 王闓運 《為羅運使勛上曾總督書》:“竊聞古之論知遇者,不必蒙便蕃之惠,受顯擢之譽,然後誦鴻恩,稱私榮,以長託於下塵也。”
(3).謂凡庸,塵俗。《紅樓夢》第五回:“而且 寶釵 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 黛玉 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 黛玉 大得下人之心。”
青鸞
(1).古代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赤色多者為鳳,青色多者為鸞。多為神仙坐騎。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乾魚啟》:“文鰩夜觸,翼似青鸞。” 唐 李白 《鳳凰曲》:“ 嬴 女吹玉簫,吟弄天上春。青鸞不獨去,更有攜手人。” 王琦 注引《藝文類聚》:“《決疑註》曰:……多赤色者鳳,多青色者鸞。”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二折:“跟著我騎白鶴,上青霄;跨青鸞,遠市朝。” 清 陳珮 《哭程夫人》詩:“忽駕青鸞返碧虛,瓊花吹折痛何如。”
(2).即青鳥。借指傳送信息的使者。 宋 趙令畤 《蝶戀花》詞:“廢寢忘餐思想徧。賴有青鸞,不必憑魚雁。” 清 納蘭性德 《月上海棠·中元塞外》詞:“青鸞杳,碧天雲海音絶。”
(3).相傳 罽賓王 於 峻祁之山 ,獲一鸞鳥,飾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鳴。其夫人曰:嘗聞鳥見其類而後鳴,何不懸鏡以映之。王從其意,鸞睹形悲鳴,哀響中霄,一奮而絕。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 南朝 宋 范泰 《鸞鳥詩序》。後因以“青鸞”借指鏡。 閩 徐夤 《上陽宮詞》:“妝臺塵暗青鸞掩,宮樹月明黃鳥啼。” 明 湯三江 《題唐玄宗還宮感舊·雙調夜行船序》套曲:“侍兒扶傍粧臺,懶把青鸞高照。”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三:“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常如見故人。”
(4).亦作“ 青鑾 ”。鑾鈴。天子之車衡上有鸞,鸞口銜鈴,故以“青鑾”借指天子車駕。 南朝 齊武帝 《耕藉詔》:“鳴青鸞於東郊,冕朱紘而蒞事。” 南朝 梁 江淹 《倡婦自悲賦》:“侍青鑾以雲聳,夾丹輦以霞飛。”
(5).指女子。 唐 王昌齡 《蕭駙馬宅花燭》詩:“青鸞飛入合歡宮,紫鳳銜花出禁中。” 宋 柳永 《木蘭花》詞:“坐中年少暗消魂,爭問青鸞家遠近。” 明 楊珽 《龍膏記·錯媾》:“偷看,分明舊識青鸞,卻做雙棲新燕。”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十八日生歸,見惟空室,悵悢若失,乃為詩曰:‘靈瑣知何處,青鸞杳不回。’”
章台
秦宮殿名。以宮內有章台而得名
章台見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吳仁卿名句,【大石調】青杏子_惜春幽鳥正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