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重顯的《秘魔岩》
全文:
把斷重津過者難,擎扠須信髑髏乾。
藿山到後知端的,同死同生未足觀。
參考注釋
後知
(1).覺悟較晚。亦指覺悟較晚者。《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孫中山 《民權主義》第三講:“先知先覺者為發明家,後知後覺者為宣傳家,不知不覺者為實行家。”
(2).後來的知己。《呂氏春秋·恃君》:“ 豫讓 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也,為故君賊新君矣。’” 陳奇猷 集釋:“‘是’下當從《策》補‘為’字,否則文不成義……此文‘是為先知報後知’猶言為 智伯 報 襄子 耳。”
端的
(1) 果真;確實;果然
(2) 究竟
端的方管營、差撥兩位用心。——《水滸傳》
(3) 又
他端的從哪兒來?
(4) 底細;緣由;詳情
我一問起,方知端的
(5) ——“端的”多見於早期白話
同生
(1).謂同父所生。因以指兄弟。《國語·晉語四》:“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後漢書·鄭玄傳》:“咨爾焭焭一夫,曾無同生相依。” 楊樹達 《積微居讀書記·讀<後漢書>札記·張純曹褒鄭玄傳》:“同生,謂兄弟。” 晉 陸機 《贈弟士龍》詩之五:“依依同生,恩篤情結。”
(2).同年出生。 宋 文彥博 《奉陪伯溫中散等作同甲會》詩:“四人三百十二歲,況是同生丙午年。”
(3).一起活著。 歐陽山 《柳暗花明》八五:“咱倆生就同生,死就同死!”
未足
(1).不足,不能。《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舂陵 去 宛 三百里耳,未足為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引》:“今所撰諸書,盛行海內,大而穹宇,細入肖翹,耳目八埏,靡不該綜。即 惠施 、 黃繚 之辯,未足侈也。”
(2).猶言算不得。《太平廣記》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支遁》:“ 遁 幼時,嘗與師共論物類,謂鷄卵生用,未足為殺,師不能屈。”
釋重顯名句,秘魔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