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元稹的《大雲寺二十韻》
全文:
地勝花宜台殿,山晴離垢氛。
現身千佛國,護世四王軍。
碧耀高樓花,赬飛半壁文。
鶴林縈古道,雁塔沒歸雲。
幡影中天颺,鐘聲下界聞。
攀蘿極峰頂,游目到江濆。
馴鴿閒依綴,調猿靜守群。
虎行風捷獵,龍睡氣氛氳。
獲稻禪衣卷,燒畬劫火焚。
新英蜂采掇,荒草象耕耘。
缽付靈童洗,香教善女熏。
果枝低罯罯,花雨澤雰雰。
示化維摩疾,降魔力士勛。
聽經神變見,說偈鳥紛紜。
上境光猶在,深谿暗不分。
竹籠煙欲暝,松花日餘曛。
真諦成知別,迷心尚有雲。
多生沉五蘊,宿習樂三墳。
諭鹿車雖設,如花緒正棼。
且將平等義,還奉聖明君。
參考注釋
禪衣
僧衣。 唐 元稹 《智度師》詩:“四十年前馬上飛,功名藏盡擁禪衣。” 宋 梅堯臣 《客鄭遇曇穎自洛中東歸》詩:“禪衣本壞色,不化 洛陽 塵。”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下:“僧知不免,佯謂眾曰:‘吾死固不可逃,但禪衣新受人賜,不欲滅其德,脫下就死如何?’”
單層的衣服。《漢書·蓋寬饒傳》:“ 寬饒 初拜為司馬,未出殿門,斷其襌衣,令短離地。” 王先謙 補註引 沉欽韓 曰:“《方言》:襌衣, 江 、 淮 、 南楚 之閒謂之褋。古謂之深衣。”
燒畬
燒荒種田。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並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元稹名句,大雲寺二十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