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釋奠同郭美命行分獻禮畢周覽橋門石鼓歸塗成二十韻

作者:朱國祚 朝代:明代

原文

上丁遲日麗,鹹秩辟雍先。

釋奠周官禮,安歌魯國弦。

質明期敢後,分獻典宜虔。

宿鳥初離樹,殘星尚在天。

百夫趨陛戟,萬舞列宮懸。

次第陳犧象,從容執豆籩。

班居元老次,位近素王偏。

十子升堂舊,千春配享專。

循階登降數,薦帛節文全。

小大從於邁,東西互折旋。

黃流才灌地,朱燎已生煙。

畢奏鹹和曲,徐收廣殿筵。

更衣辭鷺序,散胙得羊肩。

坦步橋門外,偕行獵碣邊。

形模度科臼,歲月昧成宣。

已免風霜剝,無愁鍾𥲤遷。

四詩雖絓漏,終古自流傳。

坐久趖松日,歸來並杏韉。

協恭良不易,同調最相憐。

好琢燕山石,題名廟學壖。

詩詞問答

問:《太學釋奠同郭美命行分獻禮畢周覽橋門石鼓歸塗成二十韻》的作者是誰?答:朱國祚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先韻 出處:御選明詩卷九十四

參考注釋

上丁

(1).農曆每月上旬的丁日。《禮記·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樂正入學習吹。” 鄭玄 註:“為將饗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 孔穎達 疏:“其習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壯成就之義,欲使學者藝業成故也。”自 唐 以後,歷代王朝規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為祭祀 孔子 的日子。 唐  劉禹錫 《奏記丞相府論學事》:“今四海郡縣鹹以春、秋上丁有事 孔子 廟,其禮不應於古,且非 孔子 意也。”《清史稿·選舉二》:“太后、皇上萬壽節,至聖先師 孔子 誕日,春、秋上丁釋奠,為慶祝日。”

(2).壯丁。《南齊書·柳世隆傳》:“﹝ 沉攸之 ﹞仍蹙迫羣 蠻 ,騷擾山谷,揚聲討伐,盡戶上丁。”

遲日

《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後以“遲日”指春日。 唐  皇甫冉 《送錢唐駱少府赴制舉》:“遲日未能銷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清  納蘭性德 《滿江紅·茅屋新成》詞:“一身還被浮名束,誤東風遲日杏花天,紅牙曲。”

待後幾天;過幾天。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作符誦咒,遲日全愈。”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媼輒醉飽,囑女:‘善侍夫子,無念老身,遲日當來餪也。’出門徑去。” 魯迅 《書信集·致孫伏園》:“容遲日奉上,意者尚不急急也。” 冰心 《我們太太的客廳》:“這幾本書可否借我一讀?遲日我再送來。”

鹹秩

謂皆依次序行事。《書·洛誥》:“王肇稱 殷 禮,祀於新邑,鹹秩無文。”《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夫改定神祇上儀也,欽修百祀鹹秩也。” 張銑 註:“謂敬修百祀皆得秩序也。” 南朝  梁  陸倕 《石闕銘》:“一介之才必記,無文之典鹹秩。”《宋史·樂志八》:“備物鹹秩,柔祇格思。”

辟雍

亦作“ 辟雝 ”。辟,通“ 璧 ”。本為 西周 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圍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 東漢 以後,歷代皆有辟雍,除 北宋 末年為太學之預備學校(亦稱“外學”)外,均為行鄉飲、大射或祭祀之禮的地方。 漢  班固 《 * 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圓,又以法天,於雍水側,象教化流行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又逕明堂北, 漢光武  中元 元年立,尋其基構,上圓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 蔡邕 《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於其下,為辟雝也。” 元  方行 《送賈彥臨訓導霍邱》詩:“承恩自合歸 宣室 ,論道安能老辟雍?”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周石鼓文》:“ 高宗  純皇帝 以 乾隆 庚戌親臨辟雍,見石鼓漫泐,為立重欄,以蔽風雨。”

釋奠

古代在學校設定酒食以奠祭先聖先師的一種典禮。《禮記·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鄭玄 註:“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北史·周紀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門學,行釋奠禮。” 宋  歐陽修 《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銘》:“乃修 孔子 廟,作禮器,與其邑人春秋釋奠而興於學。”參見“ 舍3奠 ”。

官禮

官府的禮法。《管子·侈靡》:“官禮之司,昭穆之離,先後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戰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勸臣,上義而不能與小利,五官者,人爭其職,然後君聞。”

安歌

神態安詳地歌唱。《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 王夫之 通釋:“安歌,聲出自然。”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傳舍哭范僕射》詩:“寧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唐  羊士諤 《乾元初賦詩十四韻刻於石壁》:“橫吹多淒調,安歌送好音。”

質明

天剛亮的時候。質,正

質明避哨竹林中。——宋· 文天祥《

質明啟鑰。——清· 方苞《獄中雜記》

分獻

古代祭祀,向配饗者行獻爵獻帛禮。與“正獻”相對而言。 唐  王勃 《拜南郊頌》:“玉觴分獻,金錞暢矩。青帝鳴琴,朱靈會舞。”《宋史·禮志二》:“若夫公卿分獻、文武從祀,與夫樂架饌幔,則皆在中壝之內。”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分獻》:“凡三歲大禮,有大臣亞獻終獻之外,眾天神則在壇下分獻。”參見“ 正獻 ”。

宿鳥

歸巢棲息的鳥。 唐  吳融 《西陵夜居》詩:“林風移宿鳥,池雨定流螢。” 宋  蘇軾 《和人回文》詩之四:“煙鎖竹枝寒宿鳥,水沉天色霽橫參。”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引狎》:“欄桿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清  顧炎武 《三月十九日有事於欑宮時聞緬國之報》詩:“宿鳥乍歸陵樹穩,春花初放果園香。”

百夫

猶眾人,多人。《詩·秦風·黃鳥》:“維此 仲行 ,百夫之防。” 唐  韓愈 《孟生》詩:“一門百夫守,無籍不可尋。” 清  王又旦 《次豐城得汪檢討書知吳野人已卒詩以哭之》:“平生獨往心,百夫挽強弩。”

陛戟

謂持戟侍衛於殿階兩側。《漢書·霍光傳》:“期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 顏師古 註:“陛戟謂執戟以衛陛下也。” 南朝  梁  陸倕 《將至潯陽郡教》:“ 公孫 陛戟,既似井蛙; 延壽 執戈,實同兒戲。” 明  高啟 《詠荊軻》:“行行造 秦 庭,陛戟衞甚周。”

萬舞

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後是文舞,舞者手拿鳥羽和樂器。亦泛指舞蹈。《詩·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 毛 傳:“以乾羽為萬舞,用之宗廟山川。” 陳奐 傳疏:“乾舞有乾與戚,羽舞有羽與旄,曰乾曰羽者舉一器以立言也。乾舞,武舞;羽舞,文舞。曰萬者又兼二舞以為名也。” 漢  應劭 《風俗通·皇霸·六國》:“我之帝所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於九奏萬舞。” 宋  司馬光 《為龐相公讓明堂加恩第二表》:“八窗四戶,屬象相依,萬舞九成,聲明具在。”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說人三·君氏》:“ 仲子 薨,則用夫人之禮赴於諸侯……又為 仲子 別立廟,安其主,而祭之用萬舞、六佾。”

宮懸

同“宮縣”。 漢  張衡 《東京賦》:“春日載陽,合射辟雍。設業射虡,宮懸金鏞。” 唐  王維 《奉和聖制重陽節宰臣及群臣上壽應制》:“玉堂開右個,天樂動宮懸。” 宋  梅堯臣 《次韻和永叔贈別擇之赴陝郊》:“我慚竹管廁宮懸,縱合律度應非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松柏籠煙,兩堦蠟紅初翦。排笙歌,堂上宮懸。”

次第

依一定順序,一個挨一個地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之一)》

次第花開

犧象

古代飾有鳥形、鳥羽或象骨的酒器。一說為犧尊和象尊的合稱。《禮記·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禮祀 周公 於大廟,牲用白牡,尊用犧象。” 鄭玄 註:“尊,酒器也。犧尊以沙羽為畫飾,象骨飾之。”《左傳·定公十年》:“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 杜預 註:“犧象,酒器,犧尊,象尊也。” 孔穎達 疏:“ 鄭眾 雲……犧尊飾以翡翠,象尊以象鳳凰。 阮諶 《三禮圖》:犧尊畫牛以飾,象尊畫象以飾,當尊腹上畫牛象之形。 王肅 以為犧尊象尊為牛象之形,背上負尊。 魏  太和 中, 青州 掘得 齊 大夫 子尾 送女器,為牛形而背上負尊,古器或當然也。” 唐  劉禹錫 《上僕射李相公啟》:“夫溝中之木,與犧象同體。追琢不至,坐成枯薪;朱而藍之,猶足為器。” 明  楊珽 《龍膏記·起釁》:“南衙北府無相抗,怎把干戈暗藏犧象。”

從容

(1) 悠閒舒緩

聽小子從容的表白出來。——《初刻拍案驚奇》

從容應付

(2) 充裕;寬裕

時間從容

(3) 休息

神僧且從容一日。——《西遊記》

豆籩

祭器。木製的叫豆,竹製的叫籩。《書·武成》:“丁未,祀於 周 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籩。” 蔡沉 集傳:“豆,木豆;籩,竹豆。祭器也。” 唐  包佶 《祀雨師樂章·迎神》:“惟馨展禮,爰列豆籩。” 明  李東陽 《郊壇分獻再得四瀆》詩:“羽衣道士通儀節,白髮犧人説豆籩。” 清  戴名世 《敕授承德郎劉公墓志銘》:“生典型,死豆籩;葬同穴,有賢媛;固其藏,千萬年。”

元老

古時稱天子的老臣,現指政界年輩資望高的人

素王

(1).上古帝王。《史記·殷本紀》:“ 伊尹 處士, 湯 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 湯 ,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司馬貞 索隱:“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

(2).猶空王。謂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莊子·天道》:“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郭象 註:“有其道為天下所歸,而無其爵者,所謂素王自貴也。” 漢  賈誼 《過秦論下》:“諸侯起於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能立素王之業者,不必東 魯 之 丘 。” 胡思敬 《政變月記》:“方今聖人在上,奮發有為。 康有為 必欲以衰 周 之事,行之今時,恐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謂素王可作。”

(3).指 孔子 。 漢  王充 《論衡·定賢》:“ 孔子 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淮南子·主術訓》:“ 孔子 之通,智過於 萇宏 ,勇服於 孟賁 ……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原道》:“玄聖創典,素王述訓。” 唐  劉滄 《經曲阜城》詩:“三千弟子標青史,萬代先生號素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百尺翠雲巔,仰見宸題金匾;素王端拱, 顏  曾 四座冠冕。” 陳去病 《自兗州過曲阜謁聖廟孔林》詩之二:“《春秋》素王業,今古復焉如。”

十子

(1).指 戰國 時博學廣聞、不法先王的十個人。即 范雎 、 魏牟 、 田文 、 莊周 、 慎到 、 田駢 、 墨翟 、 宋鈃 、 惠施 等。《韓詩外傳》卷四:“仁人將何務哉?上法 舜  禹 之制,下則 仲尼 之義,以務息十子之説。”參見“ 十二子 ”。

(2).很多的果實。 晉  潘尼 《安石榴賦》:“商秋授氣,收華斂實,千房同蔕,十子如一。”

升堂

(1).登上廳堂。 唐  韓愈 《山石》詩:“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2).舊謂官吏登堂理事為“昇堂”。 清  翟灝 《通俗編·居處》:“《定命録》: 張文瓘 少時,曾有人相之云:‘當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脹痛。按,凡州縣臨廳事,今皆謂之昇堂。”

(1).登上廳堂。《儀禮·鄉射禮》:“皆由其階,階下揖,升堂揖。”《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唐  顧況 《公子行》:“入門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階月。” 清  葉廷琯 《鷗波漁話》卷六:“升堂拜遺像,入室讀其書。”

(2).比喻學問技藝已入門。《論語·先進》:“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誡兵》:“ 仲尼 門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顏 氏居八人焉。”《雲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辭云爾。” 清  王士禛 《繪川書院詩為湯荊峴侍講賦》之一:“ 湯公 起 梁  宋 ,攝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學舌學得太不象,還是我大哥僅學了半年的 日本 話還沒有升堂,那樣的一句話完全沒有打響。”

(3).舊謂官吏登公堂審訊案件。《二刻拍案驚奇》卷二:“那 幽州 路總管 泰不華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隨牌進府,遞將狀子上去。”《檮杌閒評》第三六回:“ 許顯純 叫下了軟監,就將參本上道他侵挪十餘萬錢糧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惡狠狠的夾打一番。”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來此已是宣撫衙門,不免在廊下站立一會,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記》開篇三:“縣衙的差役們……一齊放開那蒼老低沉的嗓音大聲嚎叫:‘大老爺升堂--!’最後這個‘堂’字,喊得長而且響。”

(4).見“ 升堂拜母 ”。

舊時官吏到公堂辦公,謂之“陞堂”。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鑾儀衛》:“儀猶相沿 明 制,凡冠軍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趨賀,悉如大部制,故其秩雖次領侍衛府,而威儀過之。”

千春

(1).千年。形容歲月長久。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滍水》:“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萬古,祇彰誚辱。” 唐  杜甫 《往在》詩:“千春薦靈寢,永永垂無窮。” 聞一多 《你指著太陽起誓》詩:“‘永久’早許給了別人,粃糠是我的份,別人得的才是你的菁華--不壞的千春。”

(2).壽辰。《孽海花》第二十回:“ 李 老爺的千春,我們怎會忘了。”

配享

亦作“ 配饗 ”。1.享,通“ 饗 ”。合祭;祔祀。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晉書·樂志上》:“我皇受命,奄有萬方,郊祀配享,禮樂孔章。”

(2).享,通“ 饗 ”。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於帝王宗廟。《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詔祀故尚書令 荀攸 於 太祖 廟庭”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臣 松之 以為故 魏氏 配饗不及 荀彧 ,蓋以其末年異議,又位非 魏 臣故也。” 宋  高承 《事物紀原·禮祭郊祀·配饗》:“功臣配饗之禮,由 商 人始也。” 清  陳倫 《張循王墓》詩:“兩宮魄冷冰天月,配饗反旌讒諂骨。” 章炳麟 《訄書·哀清史》:“及其弄臣酷吏,配享在下,相引以為華。”

(3).享,通“ 饗 ”。合祭;祔祀。指 孔子 弟子或歷代名儒祔祀於 孔 廟。《新唐書·常袞傳》:“其後 閩 人春秋配享 袞 於學官雲。”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宣聖配享》:“ 元 初,釋奠先聖,以 顏  孟 配享,蓋用 宋  金 舊制,至 延祐 三年,始增 曾子 、 子思 配享。” 魯迅 《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鷹犬塞途,乾兒當道, 魏忠賢 不是活著就配享了 孔 廟么?”

(4).享,通“ 饗 ”。謂有資格承當某事。《書·呂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孔穎達 疏:“享,訓當也。是此人能配當天命在於天之下。”一說,謂配天享祿。 孫星衍 疏:“配謂配天,享謂享其祿,言惟能肩任天德,自作善命,則配天命而享天祿於下矣。”

(5).享,通“ 饗 ”。媲美。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蹤 元 人,配饗 若士 者儘多,而究竟作者寥寥,未聞絶唱。”《西湖佳話·六橋才跡》:“我今到 杭州 ,若得在 西湖 上也做些好事,與 李  白 二公配饗,好不快心!”

循階

謂官吏按資歷逐級晉升。《南史·儒林傳·伏暅》:“﹝ 暅 ﹞自以名輩素在 遠 前,為吏俱稱廉白, 遠 累見擢, 暅 循階而已,意望不滿,多託疾居家。”

登降

(1).增減。《左傳·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上》:“登降以數言之,非以位言之也。登謂增其數,降謂減其數也。” 宋  范仲淹 《六官賦》:“俎豆之事,登降而不失其宜。”《宋史·食貨志上一》:“按田萊荒治之跡,較戶產登降之籍,驗米穀貴賤之價,考租賦盈虧之數。”

(2).引申為改革。 明  吳承恩 《<留思錄>序》:“夫古昔盛時,天子巡狩方岳之下,列國諸侯采詩以獻之,命太師陳而觀焉,於以登降政俗。”

(3).猶進退。指登階下階進退揖讓之禮。《墨子·非儒下》:“﹝ 孔丘 ﹞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眾。”《韓非子·八說》:“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 陳奇猷 集釋引 太田方 曰:“‘登降周旋’,指古禮也。”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正月元日,初見宗祖。躬執百禮,登降拜俯,薦於新宮。”《宋史·樂志七》:“肅然威儀,登降周旋。”

(4).上下。指從低處到高處,從高處到低處。《文選·揚雄<甘泉賦>》:“登降峛崺,單埢垣兮。” 李善 註:“登降,上下也。” 漢  班彪 《北征賦》:“乘陵岡以登降,息 郇  邠 之邑鄉。” 晉  陶潛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餘。” 清  趙翼 《茅山紀游》詩:“峩峩 九霄殿 ,登降紛摩肩。”

(5).起伏。一起一落。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 漢  班固 《西都賦》:“增盤崔嵬,登降炤爛。殊形詭制,每各異觀。”《隋書·天文志上》:“況人路迂迴,山川登降。”

(6).升降。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於是列髹彤之繡桷,垂琬琰之文璫,蝹若神龍之登降,灼若明月之流光。”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履薄非兢,臨深罔戰。授受靡諐,登降弗爽。”

(7).立即降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洛水》:“歲時亢旱,天子祈雨不得。 良 乃曝身階庭,告誠引罪。自晨至中,紫雲沓起,甘雨登降。”

節文

(1).謂制定禮儀,使行之有度。《禮記·檀弓下》:“辟踴,哀之至也。有筭,為之節文也。” 孔穎達 疏:“男踴女辟是哀痛之至極也,若不裁限,恐傷其性,故辟踴有筭為準節文章。”《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 宋  蘇軾 《禮以養人為本論》:“夫禮之初,始諸人情,視其所安者而為之節文。”

(2).禮節;儀式。 漢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凡其親昭朋徒,臭味相與,大會而葬之。鼎俎之禮,節文曲備。”《隋書·經籍志二》:“ 漢 興, 叔孫通 定朝儀, 武帝 時始祀 汾陰 后土, 成帝 時初定南北郊,節文漸具。” 宋  曾鞏 《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五禮之威儀,至於三千;六樂之節文,可謂微且多矣。” 嚴復 《論世變之亟》:“ 中國 尚節文,而西人樂簡易。”

(3).減省文字。《後漢書·應劭傳》:“﹝臣﹞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為之節文。”

大從

指正常秩序。《左傳·昭公五年》:“ 豎牛 禍 叔孫氏 ,使亂大從,殺適立庶。” 陸德明 釋文引 服虔 云:“使亂大和順之道。”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中》:“從,當訓‘順’。言立適大順也。今殺適立庶,則亂大順矣。”

於邁

猶於徵。《詩·大雅·棫樸》:“ 周王 於邁,六師及之。” 鄭玄 箋:“邁,行。” 唐  杜甫 《贈李十五丈別》詩:“於邁恨不同,所思無由宣。” 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常以天下之安危在邊,故六月於邁,來觀其師。”

東西

(1) 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吃東西

寫東西

(2) 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

折旋

(1).曲行。古代行禮時的動作。《韓詩外傳》卷一:“立則磬折,拱則抱鼓,行步中規,折旋中矩。”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失教之家,閽寺無禮……黃門侍郎 裴之禮 號善為士大夫,有如此輩,對賓杖之,其門生僮僕,接於他人,折旋俯仰,辭色應對,莫不肅敬,與主無別也。”《朱子語類》卷一○五:“折旋是直去了復橫去,如曲尺相似。其橫轉處欲其方如中矩也。”

(2).形容舞姿。 唐  李白 《清平樂令》詞:“誰道腰肢窈窕,折旋消得君王。”

(3).返回;轉身。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翊聖敬劉海蟾》:“此人既已受度,未肯便就仙職,折旋塵中。”《明史·顧佐傳》:“百僚過者,折旋避之。”

(4).形容來回奔逐。 宋  岳珂 《桯史·隆興按鞠》:“一日,上親按鞠,折旋稍久,馬不勝勩,逸入廡間。”

(5).周旋。 宋  葉適 《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陳公墓志銘》:“若目見而身折旋其間, 呂公 以為其長不獨在文字也。”

(6).形容山勢的曲折盤旋。

黃流

(1).指酒。《詩·大雅·旱麓》:“瑟彼玉瓚,黃流在中。” 毛 傳:“黃金所以飾流鬯也。” 鄭玄 箋:“黃流,秬鬯也。” 孔穎達 疏:“釀秬為酒,以鬱金之草和之,使之芬香條鬯,故謂之秬鬯。草名鬱金,則黃如金色;酒在器流動,故謂之黃流。”按,傳、箋所釋不同,此從箋疏。參閱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 南朝  梁  沉約 《梁宗廟登歌》之四:“我鬱載馨,黃流乃注。” 宋  陸游 《題齋壁》詩:“晝存真火溫枵腹,夜挽黃流灌病骸。” 章炳麟 《訄書·原教下》:“夫黃流之祼,鬱金百葉,酹之以達黃泉。”

(2). 黃河 之水。 唐  韓愈 《感二鳥賦》:“過 潼關 而坐息,窺黃流之奔猛。” 宋  陳師道 《口號》:“坐使黃流隨指顧,即看丹閣畫精神。”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雜感用古詩十九首韻呈今醉先生並諸同人》:“ 泰山 日峩峩,黃流時浩浩。”

(3).泛指洪水。 宋  蘇軾 《次韻張昌言喜雨》:“千里黃流失故居,年來赤地到 青  徐 。” 王文誥 輯注引 趙次公 曰:“言水所衝盪,而民居不見也。”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灌地

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把酒灑在地上,求神降臨。 漢  班固 《 * 通·考黜》:“陽達於牆屋,陰入於淵泉,所以灌地降神也。”《通典·樂七》:“ 殷 人求陽, 周 人求陰,今已絶灌地之禮,宜在求陽之義。”

生煙

(1).煙氣。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四折:“猛一陣煤撲人生煙熗人,風捲泄盪起灰塵。”

(2).冒出煙來。形容非常著急或情緒激動。《說唐》第三十回:“急得七竅生煙,一些主意全無。”

鹹和

協和;和睦。《書·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 周秉鈞 易解引 俞樾 曰:“鹹亦和也。”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少長有禮,上下鹹和。”

更衣

(1) 更換衣服

是日,武帝起更衣, 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史記·外戚世家·衛皇后》

請更衣

(2) 避諱語。指去廁所大小便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資治通鑑》

鷺序

白鷺群飛有序,因用以比喻朝官的班次。《禽經》:“寀寮雝雝,鴻儀鷺序。” 張華 註:“鷺,白鷺也。小不踰大,飛有次序,百官縉紳之象。” 元  宋旡 《上馮集賢》詩:“玉筍曉班聯鷺序,紫檀春殿對龍顏。”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捷報》:“你去對爹爹叔叔説,看青鬢鷺序上顯才華。”

散胙

舊時祭祀以後,分發祭肉,叫做“散胙”。 魯迅 《熱風·即小見大》:“凡有犧牲在祭壇前瀝血之後,所留給大家的,實在只有‘散胙’這一件事了。”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二二》:“犧牲為民眾祈福,祀了神道之後,民眾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坦步

安然地步行。《後漢書·班超梁慬傳贊》:“ 定遠 慷慨,專功西遐。坦步 蔥雪 ,咫尺 龍沙 。” 李賢 註:“坦步,言不以為艱。”

橋門

桁架橋每端的頭兩個主要桁架之間的空間

偕行

(1) 和別人一起走

攜手偕行

(2) 共存;並立

與世偕行

獵碣

指石鼓文。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內容為歌詠 秦 國君遊獵情況,故也稱“獵碣”。 宋  董逌 《石鼓文辯》:“世傳 岐山  周 篆,昔謂獵碣,以形製考之,鼓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方物》:“ 蘇勗 載記亦言:‘石鼓文,謂之獵碣,共十鼓,其文則史籀大篆。’” 元  馬臻 《金台文廟石鼓》詩:“獵碣鐫功事惘然,摩挲壞石臥寒煙。” 清  朱彝尊 《贈許容》詩:“相邀硬筆寫獵碣,夫豈不如 薛尚功 ?”參見“ 石鼓文 ”。

模度

標準。 郭沫若 《虎符》第一幕:“右壁上掛絹畫 魏昭王 像一幀(其像可以演 魏安釐王 者為模度),其前有銅壺一個插有桂花。”

科臼

窠臼。《朱子語類》卷四五:“ 時舉 説文字,見得也定,然終是過高而傷巧,此亦不是些小病痛,須要勇猛精進,以脫此科臼始得。” 明  唐順之 《與洪方洲郎中書》:“胸中讀書作文擬少覺輕省否?若精神尚只在此科臼中盤桓沿洄,則是於本來面目未可謂真有見也。” 清  張之洞 《讀古人文集》:“再思其次,則《采菽堂古詩選》、坊行《五詩別裁》,雖有科臼,然平正不入惡道。”

歲月

年月日子;時間

歲月如流

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風霜

(1) 在有冷空氣吹來的地區出現的一種氣霜

(2) 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經歷的艱難困苦

久經風霜

無愁

(1).沒有憂慮。 唐  杜甫 《題張氏隱居》詩之二:“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 宋  范成大 《晚春》詩之二:“好事憐春老,無愁耐日長。” 清  錢謙益 《讀豫章仙音譜漫題》詩之五:“舞艷歌嬌爛不收, 南朝 從此果無愁。”

(2).古樂府雜曲歌名。傳為 北齊  後主 所倡作,至 唐  天寶 年間,改名《長歡》。《北齊書·幼主紀》:“﹝ 後主 ﹞乃益驕縱,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琵琶而唱之。”《隋書·音樂志中》:“﹝ 北齊 ﹞ 後主 亦自能度曲,親執樂器,悅玩無倦,倚絃而歌。別採新聲,為《無愁曲》……樂往哀來,竟以亡國。”參見“ 無愁天子 ”。

詩詞推薦

太學釋奠同郭美命行分獻禮畢周覽橋門石鼓歸塗成二十韻原文_太學釋奠同郭美命行分獻禮畢周覽橋門石鼓歸塗成二十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