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谷齋居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祈谷齋居原文

伊古重民天,祈谷實大祀。

仲辛屆首春,東郊逮於耜。

遷坐御齋宮,猶懼吾心弛。

銅人如師保,屋漏十手指。

微誠冀少通,貺我豐年美。

豐年豈易綏,寰宇博九陲。

大有信希遘,粉飾我不為。

水旱亦常有,濟之在及時。

所虞人力薄,究賴天恩垂。

天恩匪可倖,孜孜勉勤政。

省方典固昭,與祭義應敬。

蕆事乃啟蹕,孚顒仰神聽。

錫福和且平,願共斯民慶。

詩詞問答

問:祈谷齋居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祈谷齋居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二

2. 葉

參考注釋

重民

(1).指農民。古代重農,故稱。《管子·七法》:“輕民處,重民散,則地不辟。” 尹知章 註:“重民,謂務農者。”

(2).以民為重。 漢 桓寬 《鹽鐵論·備胡》:“《春秋》動眾則書,重民也。”

祈谷

古代祈求穀物豐熟的祭禮。《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孔子家語·郊問》:“則又祈穀於上帝。”

大祀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廟等。《周禮·春官·肆師》:“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 鄭玄 註:“ 鄭司農 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 玄 謂,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嶽,小祀又有司中、風師、山川、百物。”《隋書·禮儀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清史稿·禮志一》:“ 清 初定製,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羣祀。 乾隆 時改常雩為大祀…… 光緒 末,改先師 孔子 為大祀。”

首春

指農曆正月。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陽、孟陬、上春、初春、開春、發春、獻春、首春、首歲、初歲、開歲、獻歲、肇歲、芳歲、華歲。” 宋 司馬光 《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一狀》:“臣竊見陛下自首春以來,聖體小有不康。”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用前韻見贈》:“首春上將西出師,蟻穴初開天宇空。”

東郊

(1). 西周 時,特指其東都 王城 以東的郊外。 周 滅 商 後,遷 殷 民於此。《書·君陳》:“ 周公 既沒,命 君陳 分正東郊 成周 。” 孔穎達 疏:“ 周公 遷 殷 頑民於 成周 。頑民既遷, 周公 親自監之。 周公 既沒, 成王 命其臣名 君陳 代 周公 監之,分別居處,正此東郊 成周 之邑。”

(2).泛指國都或城市以東的郊外。《禮記·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漢 班固 《西都賦》:“東郊則有通溝大漕。” 南朝 梁 沉約 《宿東園》詩:“ 陳王 鬭雞道, 安仁 采樵路。東郊豈異昔,聊可閒餘步。”《警世通言·崔待詔生死冤家》:“東郊漸覺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

遷坐

(1).改換平時起居的場所。《論語·鄉黨》:“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朱熹 集註:“遷坐,易常處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齋不茹葷必變食》:“祭祀之齋居必遷坐,必變服,必變食。”

(2).移動坐位。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既至館中,氣尚未平,獨坐屏處。時秋陽方烈,為日所射,久不遷坐。”

齋宮

供齋戒用的宮室、屋舍。《國語·周語上》:“王即齋宮,百官御事,各即其齋三日。” 韋昭 註:“所齋之宮也。”《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為治齋宮河上,張緹絳帷,女居其中。” 宋 曾鞏 《兜率院記》:“其後院主僧某,又治其故而大之。殿舍中嚴,齋宮、宿廬、庖湢之房,布列兩序。”

銅人

(1).銅鑄的人像。《漢書·郊祀志下》:“ 建章 、 未央 、 長樂宮 鍾虡銅人皆生毛,長一寸所,時以為美祥。” 唐 韓翃 《送王侍御赴江西兼寄李袁州》詩:“井上銅人行見無,湖中石燕飛應盡。” 郁達夫 《遇釋無鄰知舊友某尚客金陵作此寄之》詩:“食子只今迷日月,銅人應更泣觚稜。”

(2).指銅製人體針灸經絡穴位模型。最早為 宋 王惟一 於 天聖 五年 公元1027年 創鑄。 宋 李薦 《寒食》詩:“我亦茅簷自鑽燧,煨針燒艾檢銅人。” 清 黃宗羲 《王征南墓志銘》:“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

師保

(1).古時任輔弼帝王和教導王室子弟的官,有師有保,統稱“師保”。《易·繫辭下》:“無有師保,如臨父母。”《書·太甲中》:“既往背師保之訓,弗克於厥初,尚賴匡救之德,圖惟厥終。”《宋史·彭龜年傳論》:“ 彭龜年 、 黃裳 、 羅點 以青宮師保之舊,盡言無隱。”

(2).泛指老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鳳仙》:“自此驗之:每有事荒廢,則其容戚;數日攻苦,則其容笑。於是朝夕懸之,如對師保。” 清 龔自珍 《抱小》:“國小者,子弟之學。學之以侍父兄師保之側,以待父兄師保之顧問者也。”

(3).猶教養。《書·君陳》:“昔 周公 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左傳·襄公十四年》:“昔伯舅 大公 ,右我先王,股肱 周 室,師保萬民。”

屋漏

(1).古代室內西北隅施設小帳,安藏神主,為人所不見的地方稱作“屋漏”。《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毛 傳:“西北隅謂之屋漏。” 鄭玄 箋:“屋,小帳也;漏,隱也。”後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處。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四:“發人隱惡,雖虧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 明 李東陽 《土室》詩:“古人戒屋漏,所貴無愧色。” 清 吳熾昌 《客窗閒話初集·俞生》:“汝為儒士,暗室屋漏,猶當謹慎,豈可放肆於大道之旁乎!”

(2).破屋漏水。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祖廣 行恆縮頭,詣 桓南郡 。始下車, 桓 曰:‘天甚晴朗, 祖參軍 如從屋漏中來。’”《南史·江子一傳》:“屋漏在上,知之在下。”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牀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絶。”《清平山堂話本·董永遇仙傳》:“屋漏更遭連夜雨,行船又撞打頭風。”

(3).指天窗。

(4).指屋漏痕。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四:“ 顏平原 書妙天下……真 山谷 所謂‘筆法錐沙屋漏,心期曉日秋霜’者邪!”參見“ 屋漏痕 ”。

手指

前肢的一指;手掌的五個終端部分之一,特指除拇指之外的四指之一

微誠

微小的誠意。常用作謙詞。 晉 陸機 《謝平原內史表》:“臣之微誠,不負天地。” 晉 庾亮 《讓中書令表》:“而微誠淺薄,未垂察諒,憂惶屏營,不知所厝。” 唐 駱賓王 《為齊州父老請陪封禪表》:“儻允微誠,許陪大禮。”《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官人感夫人盛情,特備一巵酒謝夫人,夫人鑒其微誠,萬物推辭!” 王闓運 《彌之領軍罷歸奉贈》詩之二:“園葵傾太陽,道遠效微誠。”

豐年

豐碩的年景;豐收之年

瑞雪兆豐年

寰宇

寰球

九陲

九邊。指極邊遠之地。《胭脂血彈詞》第三回:“爾等是素來人種稱強幹,奈何把獨立心思丟九陲。”

大有

(1) 許多

大有作為

(2) 大豐收

大有之秋

粉飾

(1) 塗飾表面,打扮,裝飾

雲:“是當為河伯婦,”…共粉飾之。——《史記·滑稽列傳》

(2) 掩蓋實質或失誤

粉飾錯誤

不為

(1).不做;不乾。《詩·衛風·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2).謂收成不好。《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 王念孫 《讀書雜誌·墨子六》:“‘歲不為’,猶《玉藻》言年不順成也。”《淮南子·本經訓》:“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 高誘 註:“不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夫璿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先破後承,始開終結,內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為不嚴矣。”

(1).不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 堯 存,不為 桀 亡。”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彥 《浣溪沙》詞:“不為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 長安 。”

(2).不為了。《漢書·揚雄傳下》:“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顏師古 註:“言憂百姓也。”

水旱

(1) 水澇和乾旱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水陸

水旱交界

及時

(1) 立刻;馬上

工作中有問題必須及時解決

及時相遣日。——《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迅速地;毫不耽擱地

你應及時地動身回家

虞人

古掌山澤苑囿之官。《周禮·夏官·大司馬》:“虞人萊所田之野為表。” 賈公彥 疏:“虞人者,若田在澤,澤虞;若田在山,山虞。”《左傳·昭公二十年》:“十二月, 齊侯 田於 沛 ,招虞人以弓,不進。” 杜預 註:“虞人,掌山澤之官。”《宋史·太祖紀一》:“ 乾德 二年正月辛巳,有象入 南陽 ,虞人殺之,以齒革來獻。” 鄭觀應 《盛世危言·旱潦》:“泰西數十年來於種樹之事極為盡心,特設專官,如古者虞人之職。”

力薄

力量薄弱;能力小。《晉書·王湛傳》:“此馬雖快,然力薄不堪苦行。”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 宗元 近欲務此,然力薄才劣,無異能解。”《水滸傳》第四一回:“奈緣力薄才疏,家貧不能接待。”

天恩

(1).指帝王的恩惠。《後漢書·班超傳》:“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賞,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絶。”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控代》:“蒙聖主天恩高曠。”《紅樓夢》第五三回:“咱們家雖不等這幾兩銀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

(2).泛指極大的恩德。《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四:“ 李氏 道:‘多謝老爺天恩。’”

孜孜

(1).勤勉;不懈怠。《書·益稷》:“予何言?予思日孜孜。” 孔穎達 疏:“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史記·滑稽列傳》:“苟能修身,何患不榮! 太公 躬行仁義七十二年,逢 文王 ,得行其説,封於 齊 ,七百歲而不絶。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 唐 李德裕 《奏銀妝具狀》:“臣有生多幸,獲遇昌期,受寄名藩,每憂曠職,孜孜夙夜,上報國恩。” 宋 蘇軾 《御試製科策》:“雞鳴而起曰:‘吾今日為某事,用某人。’他日又曰:‘吾所為某事,其果濟矣乎?所用某人,其人果才矣乎?’如是孜孜焉,不違於心。” 金 王若虛 《揚子<法言>微旨序》:“嗚呼,公一代巨儒,德業文章皆可師法,自少年名滿四海間,平生著述殆不可勝紀,而晚年益勤心醉乎義理之學,六經百子莫不討論,迄今孜孜筆不停綴。” 明 方孝孺 《守素齋記》:“古之聖賢所以孜孜若不及者,以德不素具、才不素習則不足以佐天地之遺闕,開萬世之治平,是以劬躬殫智而不敢自逸。” 梁啓超 《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故孜孜焉各競其職,莫敢或怠。”

(2).猶言專心一意。《周書·柳虯傳》:“衣不過適體,食不過充飢。孜孜營求,徒勞思慮耳。”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李敬》:“當今北面官人,入則內貴,出則使臣,到所在打風打雨,爾何不從之,而孜孜事一箇窮措大,有何長進耳!” 明 徐霖 《繡襦記·歌郎競技》:“孜孜為利清早起,又有不成人的先入市。”《明史·呂坤傳》:“臣觀陛下昔時勵精為治,今當春秋鼎盛,曾無夙夜憂勤之意,惟孜孜以患貧為事。”

(3).急切;懇切;一再。《新唐書·循吏傳序》:“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長人不可輕授亟易。是以授受之間,雖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宋 蘇軾 《再論積欠六事四事札子》:“若陛下初無此心,則臣亦不敢必望此政,屢言而屢不聽,亦可以止矣,然臣猶孜孜強聒不已者,蓋由陛下實有此心,而為臣子所格沮也。” 清 劉大櫆 《烏程閔君墓志銘》:“家貧以授徒為生,勸飭孜孜,無殊子息。”

(4).不停歇貌。 元 湯式 《一枝花·贈人》曲:“得志之秋,文共武皆窮究,正青春正黑頭, 孫 吳 略切切於心, 齊 魯 論孜孜在口。”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三折:“前家兒招了個後堯婆,小媳婦近日成親,大渾家新來亡過,題名兒駡了孜孜的唾,駡那無正事頽唆,則待折損殺業種活撮。”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寧》:“入告 吳 言,女略無駭意,又弔其無家,亦殊無悲意,孜孜憨笑而已。”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大賬簿》:“我眼看見火勢孜孜地蔓延過來,心中又忙著和個個字道別。”

(5).凝神貌。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暢忒昏沉,忒慕古,忒猖狂。不問是誰,便待窩穰。説志誠,説衷腸;騁奸俏,騁浮浪。初喚做 鶯鶯 ,孜孜地覷來,卻是 紅娘 。” 元 關漢卿 《玉鏡台》第二折:“朝至暮不轉我這眼睛,孜孜覷定,端的寒忘熱,飢忘飽,凍忘冷。”《 * 詞話》第四一回:“我去那燈影兒下,孜孜的覷看。”

(6).和樂貌。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伊余懷人,欣德孜孜,我有旨酒,與汝樂之,乃陳好言,乃著新詩,一日不見,如何不思!”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兄弟》:“ 江陵 王元紹 、弟 孝英 、 子敏 兄弟三人特相友愛,所得甘旨新異,非共聚食必不先嘗,孜孜色貌,相見如不足者。” 元 柯丹邱 《荊釵記·閨念》:“ 長安 紅杏深,家山白雲隱,早祈歸省,孜孜翕翕,舉家歡慶。”

(7).美好貌。 宋 毛滂 《菩薩蠻·代贈》詞:“端端正正人如月,孜孜媚媚花如頰,花月不如人,眉眉眼眼春。” 元 喬吉 《鬥鵪鶉·歌姬》套曲:“眉兒初月彎彎,鞋兒瘦玉慳慳,臉兒孜孜耐看,琵琶絃慢,青衫淚點才乾。”

(8).猶孑孑。孤單、獨自。 唐 歐陽詹 《暗室箴》:“孜孜碩人,冥冥暗室,罔縱爾神,罔輕爾質。” 宋 范仲淹 《與謝安定屯田書》:“自當觀羣賢,以經大運,無孜孜一夫,以隘其守焉。”

(9).形容詞結構中的迭音附加成分。 元 關漢卿 《蝴蝶夢》第一折:“苦孜孜,淚絲絲,這場災禍從天至,把俺橫拖倒拽怎推辭!” 明 無心子 《金雀記·玩燈》:“喜孜孜攜手偕行,笑吟吟並偶成雙。”《白雪遺音·八角鼓·秋景蕭條》:“佳人聽完這四句,喜孜孜,把筆描,風花雪月道的好。”

勤政

勤勞於政事。 晉 成公綏 《賢明頌》:“王用勤政,萬國以虔。”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三河縣遼碑》:“是時 耶律氏 國勢已衰,而縣令猶知勤政愛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世祖畫牛》:“ 章皇 勤政之暇,尤善繪事。”

省方

巡視四方。《易·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孔穎達 疏:“省視萬方,觀看民之風俗。” 漢 班固 《東都賦》:“乃動大輅,遵皇衢,省方巡狩。” 唐 楊炯 《送徐錄事》詩序:“聖人以葉時同律,義在於省方;皇儲以守器承祧,任隆於監國。”《清史稿·禮志八》:“皇帝省方觀民,特舉時巡盛典。”

蕆事

謂事情辦理完成。 前蜀 杜光庭 《王宗玠宅弘農郡夫人降聖日修大醮詞》:“瀝丹欵以騰詞,拂碧壇而蕆事。”《宋史·樂志九》:“新廟肅肅,蕆事以時。” 清 魏源 《再上陸制府論下河水利書》:“加以木樁灰漿工費不貲,斷非汛前所能蕆事。”

顒仰

仰慕。 南朝 陳 徐陵 《諫仁山深法師罷道書》:“遠近嗟詠,貴賤顒仰。”

神聽

英明的聽察力。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冀陛下儻發天聰而垂神聽也。” 清 顧炎武 《謁夷齊廟》詩:“庶幾保平生,可以垂神聽。”

錫福

賜福。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天上福星恆錫福,人間徽士愛流徽。”

斯民

指老百姓。《孟子·萬章上》:“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斯民之良也。” 晉 陸機 《答賈長淵》詩:“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鞏 《福州上執政書》:“寇旱之餘,曾未朞歲,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鞏 與斯民與蒙其幸!” 魯迅 《悼楊銓》詩:“何期淚灑 江 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詩詞推薦

  • 夜宿解田偶成

    釋曇華宋代〕夜宿西山居士家,圍爐相對話生涯。從來無一絲頭許,自是勞生眼裹花。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
  • 書靈鷲壁

    趙蕃宋代〕支頤獨立到棲鴉,送了虛廊日卻斜。冷蝶不知時節晚,伶仃猶自抱寒花。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
  • 殘句:便令脫帽管城公

    黃庭堅宋代〕便令脫帽管城公,小試玉堂揮翰手。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
  • 和王司法雨中二首

    楊萬里宋代〕絕憐法曹三尺啄,不辯太倉五升米。胡奴走送今寂然,公路如何令至此。春花秋月千首詩,一字不曾堪療飢。黃獨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
  • 昭化

    洪咨夔宋代〕梅子收霖雨,榆花斷瘴煙。濃雲明白鳥,深草暗烏犍。歲月灘聲裹,家山客枕邊。老來圭角盡,。戒得是韋弦。
  • 雨七首(四月十七日)·其四

    乾隆清代〕四更復睡仍復覺,淅瀝漸聞庭樹敲。惜哉小作勢旋息,猶幸濃陰空宇罩。
  • 招涼榭有會

    乾隆清代〕虛榭曰招涼,招涼此誠美。西壁佳蔭寬,前林清籟起。歷年胥有詠,欲以紀甲子。餘空楣檐間,數恰餘一紀。題滿
  • 桂枝香

    吳潛宋代〕三年海國,又荏苒素秋,天淨如沐。淒砌寒蛩暗語,杵聲相續。梧桐一葉西風裡,對斜陽、好個團簇。老香堂畔,
  • 立春內中帖子詞皇帝閣

    王珪唐代〕麗日凝丹闕,光風拂紫闈。欲知春色早,先上赭黃衣。
  • 讀易

    乾隆清代〕五十仍過廿五年,幾閒讀易慕韋編。凶和悔吝吉占少,亨與利貞元統全。進退存亡知守正,玩辭觀象佑從天。夫包
  • 壬辰寒食

    王安石宋代〕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雕。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
  • 浣溪沙(送湯詞)

    毛滂宋代〕蕙炷猶熏百和穠。蘭膏正爛五枝紅。風流雲散太匆匆。仙草已添君勝爽,醉鄉肯為我從容。剩風殘月小庭空。
  • 泛月

    乾隆清代〕泛月雅宜湖,御園湖實廣。泛月又宜夏,夏夕兼乘爽。晴雨邇來時,適可蘭舟盪。弦後輪就盈,望前魄早上。載此
  • 飲仙閣

    華岳宋代〕槽頭壓盡春山綠,槽下真珠瀉醽醁。騷人一笑傾蓋盤,滿面春風漲紅玉。少陵得此不欲言,乃指八子為中仙。主人
  • 南湖

    張鎡宋代〕胸中詩本慳,天教專一壑。萬景休坌來,老夫重然諾。
  • 生日

    劉應時宋代〕屏跡衡門下,衰遲愧始生。兒曹於此夕,杯酒致難情。來日苦無幾,餘生累慚輕。樂親惟養志,外物本非榮。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
  • 書王秀才壁

    李中唐代〕茅舍何寥落,門庭長綠蕪。貧來賣書劍,病起憶江湖。對枕暮山碧,伴吟涼月孤。前賢多晚達,莫嘆有霜須。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
  • 為劉漫翁老人賦雲月高齋詩

    李壁宋代〕嵇康遇王烈,幽憤竟莫攄。我今識漫翁,轉欲與世疏。況聞高齋勝,雲月隨卷舒。息深固以踵,道集其惟虛。一朝
  • 樂景閣即景

    乾隆清代〕彤閣碧湖繞,去來祇舫通。影翻無定色,界示有真空。那說心如水,卻欣松下風。分明新歲景,舊句重吟中。
  • 紹興即事

    釋紹嵩宋代〕柳色蔥蔥官渡平,梨花吹雪度清明。山從海岸裝吟景,寺倚雲峰更晚晴。潮水忽生添野水,春城何忍作空城。黃鶯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
祈谷齋居原文_祈谷齋居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