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耒的《初離淮陰聞汴水已下呈七兄》
全文:
朝離淮陰市,春水滿川平。
依依道邊人,送我亦有情。
千里積雪消,布穀催春耕。
人家遠不見,柳色煙中明。
輕舟鳴桹子,野靜遙相應。
連網收潑刺,嘉魚飽南烹。
平生晤語歡,促膝聯弟兄。
相逢古難得,白髮老易生。
檣烏飛更北,汴柳綠相迎。
從今淮山夢,卻在鳳凰城。
參考注釋
輕舟
狹長的,兩舷彎曲、首尾尖削的小船,通常用輕質材料(如樹皮、獸皮、帆布、輕質木料、輕金屬)製成
一葉輕舟
鳴桹
亦作“ 鳴榔 ”。敲擊船舷使作聲。用以驚魚,使入網中,或為歌聲之節。《文選·潘岳<西征賦>》:“纖經連白,鳴桹厲響。” 李善 註:“《説文》曰:桹,高木也。以長木叩舷為聲,言曳纖經於前,鳴長桹於後,所以驚魚,令入網也。” 唐 李白 《送殷淑》詩之一:“惜別耐取醉,鳴榔且長謡。” 王琦 註:“所謂鳴榔者,常是擊船以為歌聲之節,猶叩舷而歌之義。”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九:“先是數載前,一漁者持蓑笠綸竿,擊短版,唱《漁家傲》,其舌為鳴桹之聲以參之,自號‘回同客’。” 明 張煌言 《舟次聽雨分得長字》:“小雨江天倍渺茫,翩然有客度鳴榔。” 郁達夫 《星洲旅次有夢而作》詩:“ 錢塘江 上聽鳴榔,夜夢依稀返故鄉。”
相應
(1) 相宜,應該
隨著工業的發展,對環境保護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2) 彼此相當的或互補的;互動,互惠
商定彼此都給對方公民以相應的權利
張耒名句,初離淮陰聞汴水已下呈七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