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先秦佚名的《《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名句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不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釋
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裡指孔子。
時習:按時溫習。時,按時。
不亦說乎:不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於表示委婉的反問。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裡指道德上有修養,有才德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
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
忠:竭儘自己的心力。
信:誠信。
傳:傳授,這裡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十有五:十五歲。有,同“又”,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
從心所欲:順從意願。
逾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
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疑惑。
回:即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詞,它,這裡指學問和事業。一說,指仁德。
者:代詞,“……的人”。
好:喜愛,愛好。
樂:以……為快樂。
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
肱(gōn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裡指胳膊。
於:介詞,對,對於。
如浮云:像浮雲一樣。
焉:於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優點。善,好。者,……的人
川上:河邊。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者,指河水。夫,語氣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
三軍:指軍隊。
奪:改變。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裡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
篤志:志向堅定。篤,堅守。
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
仁:仁德。
佚名名句,論語十二章名句
名句推薦
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
張元乾《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
莊子《莊子·外篇·天道》楊柳千條送馬蹄,北來征雁舊南飛。
納蘭性德《浣溪沙·楊柳千條送馬蹄》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王永彬《圍爐夜話·第八五則》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
辛棄疾《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治於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於明者,眾人知之。
墨子《墨子·50章 公輸》人能弘道,焉知來者之不如昔也?
王通《中說·卷五·問易篇》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後,分付新春與垂柳。
蘇軾《洞仙歌·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