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岳的《趙玉汝自作戲墨見寄各題六言其上鸜鵒》
全文:
晴樹暖以流憩,霜實飽而倦飛。
何與人間世事,再三自整緇衣。
參考注釋
何與
(1).何如;比……怎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齊王 ﹞田於海濱……射中獲多,矜而自功。顧謂僕曰:‘ 楚 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 楚王 之獵何與寡人?’”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與猶如也。”《文選·張衡<西京賦>》:“此何與於 殷 人屢遷,前八而後五?” 李善 註:“言欲遷都 洛陽 ,何如 殷 之屢遷乎?言似之也。”
(2).猶言與誰。《漢書·東方朔傳》:“方今 公孫丞相 、 兒大夫 、 董仲舒 …… 司馬遷 之倫,皆辯知閎達,溢於文辭,先生自視,何與比哉?”
(3).猶言何乾。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方巨山爭體統》:“此守臣職也,於都吏何與焉?” 明 李贄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寃不寃與此人何與,但恐傍觀者醜耳。” 清 李漁 《閒情偶記·頤養·行樂》:“人之行樂,何與於我?”
人間世
人世;世俗社會。 宋 陳師道 《平翠閣》詩:“欲置湖上田,謝絶人間世。” 清 洪昇 《長生殿·慫合》:“且慢提,人間世、有一處怎偏忘記?” 茅盾 《創造》:“有時竟覺得我確已超出了人間世,夷然忘了我的存在,也忘了人的存在。”
再三
一次又一次;多次
再三強調
緇衣
(1).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詩·鄭風·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毛 傳:“緇,黑也,卿士聽朝之正服也。”
(2).泛指黑色衣服。《列子·說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魯迅 《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了,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成了這樣的幾句……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3).《詩·鄭風》篇名。《詩序》謂系讚美 鄭武公 父子之詩;一說為讚美 武公 好賢之詩。《禮記·緇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 鄭玄 註:“《緇衣》《巷伯》皆《詩》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賢者也。” 唐 陸贄 《張延賞中書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繼《緇衣》之美。”
(4).僧尼的服裝。 唐 韋應物 《秋景詣琅琊精舍》詩:“悟言緇衣子,蕭灑中林行。” 宋 彭乘 《續墨客揮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衣。”《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郭沫若 《孔雀膽》第四幕:“橋上走出一位以黑紗蒙面的僧人,身著緇衣,手敲金鐘,口念‘南無 阿彌陀佛 ’。”
(5).引申指佛教。 唐 沉亞之 《送洪遜師序》:“自佛行中國已來,國人為緇衣之學多,幾與儒等。” 宋 蘇軾 《與謝民師推官書》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尚餘此耳。” 清 方文 《廬山詩》之三一:“ 歐公 闢浮屠,晚乃好緇衣。”
(6).借指僧人。 唐 劉商 《題禪居廢寺》詩:“凋殘精舍在,連步訪緇衣。”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詬奸》:“丞相是當朝黃閣,小尼是出世緇衣。”
方岳名句,趙玉汝自作戲墨見寄各題六言其上鸜鵒名句
名句推薦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
王永彬《圍爐夜話·第二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