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岩的《神光嶺》
全文:
眼看恆河幾劫沙,隨身鎖子骨鉤加。
嶺頭閃閃神光動,無盡燈中轉法華。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眼看
(1) 馬上,在很短的時間之內
暴風雨眼看就要來了
(2) 聽憑(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或發展)
哪能眼看著他走邪道不管呢
恆河
印度北部大河。全長2506公里。有兩條主要源流:其中較長的阿勒格嫩達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楠達德維山以北約48公里處;另一主源帕吉勒提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麓的根戈德里冰穴。兩河匯合後稱恆河,在赫爾德瓦爾進入平原。注入孟加拉灣。恆河平原十分平坦,從德里到孟加拉灣長約1600公里,高差只有210米。平原面積78萬平方公里,流域人口達3億
隨身
帶在身邊;跟在身旁
隨身攜帶
鎖子骨
亦作“鏁子骨”。1.見“ 鎖骨 ”。
(2).相傳 唐 大曆 時, 延州 一婦人死,有西域胡僧敬禮焚香、圍繞讚嘆於其墓,謂彼即鎖骨菩薩。“眾人即開墓,視遍身之骨,鉤結皆如鎖狀,果如僧言。州人異之,為設大齋,起塔焉。”見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延州婦人》。因指得道之人聯結如鎖狀的骨節。 唐 李繁 《鄴侯外傳》:“ 李泌 辟穀,身輕,能行屏風上。每導引,骨節珊然有聲,謂之鎖子骨。”一本作“鏁子骨”。 宋 黃庭堅 《戲答陳季長寄黃州山中連理枝》詩之二:“ 金沙 灘頭鎖子骨,不妨隨俗蹔嬋娟。” 清 趙翼 《石女歌》:“偏有金剛不壞身,幻出嬋娟鎖子骨。”亦省作“ 鎖骨 ”。 唐 張讀 《宣室志》卷七:“夫鎖骨連絡如蔓,故動搖肢體,則有清越之聲,固其然也。昔聞佛氏書言,佛身有舍利骨,菩薩之身有鎖骨。” 宋 蘇軾 《書黁公詩後》詩:“霜顱隱白毫,鎖骨埋青玉。”
鉤加
勾結參與。 唐 元結 《自釋》:“彼誚以聱者,為其不相從聽,不相鉤加……吾不從聽於時俗,不鉤加於當世。”
陳岩名句,神光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