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禱黑龍潭而雨因紀所見》
全文:
靈湫神所宅,澄波深且瀅。
利民功久著,澤物誠斯應。
我來瞻廟貌,肅然而起敬。
匪為求多福,稼穡惟民命。
泰階六幕調,屢豐寰宇慶。
省歲率咎徵,神乃司其柄。
獲佑以為愧,遑論謟與佞。
況茲實古蹟,圓池明似鏡。
渫然鑒毛髮,更鮮鯤鮞泳。
一鱗游其中,昂藏無與競。
頗頗露頭角,如具飛龍性。
然疑我未知,變化斯稱聖。
參考注釋
頗頗
(1).猶頻頻。 宋 陳師道 《持善序》:“ 紹聖 二年之春,客 東都 ,晝而燕坐,見 大通禪師 ,俯指授使具二願,於是頗頗採《華嚴》、《寶積》而第次之,願與信者而盡心焉。”
(2).猶很是。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 鄭府尹 白]:所生一子,叫做 鄭元和 ,今年二十一歲了,從幼兒教他讀書,頗頗有些學問。”《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 張權 自到 蘇州 ,生意順溜,頗頗得過。”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二章:“﹝婦人﹞顧盼生姿,而那瘦得像竹竿的身材,和微聳的兩肩,和微凸的胸膛,反而頗頗有點一九二○年 巴黎 的小家碧玉的風度。”
露頭角
頭角,指人的氣概與才華;露頭角,比喻人顯露才能
初露頭角
飛龍
(1).飛的龍。《莊子·逍遙遊》:“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楚辭·九歌·湘君》:“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史記·趙世家》:“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乘飛龍上天。”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端午龍舟》:“畫船簫鼓,飛龍鷁首。”
(2).比喻帝王。 唐 韓琮 《公子行》:“別殿承恩澤,飛龍賜渥窪。” 清 李漁 《玉搔頭·聞警》:“只要在風濤影里慰忠魂,誰想在雲霄頂上終日困飛龍。”參見“ 飛龍在天 ”。
(3).傳說中的人名。《呂氏春秋·古樂》:“帝 顓頊 好音,乃令 飛龍 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明 楊慎 《鳳賦》:“又采 飛龍氏 之篆,陳 帝鴻氏 之硯,書之右書,曰巾幾銘;圖之左圖,為帝命驗。”
(4).對人的美喻。《文選·蘇武<詩>之二》:“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 張銑 註:“龍,美喻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 蘇邁 克繩祖武,頗讀父書,詞苑飛龍,天孫為之奪彩。” 郭沫若 《東風集·人人學習林鳳瑞》:“你竟成為了 龍田 地區的空中飛龍!”
(5).鳥名。《文選·張衡<西京賦>》:“掛白鵠,聯飛龍。” 李周翰 註:“飛龍,鳥名。”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飛龍》:“飛龍,鳥名,鳳頭龍尾,其文五色,以象五方,一名飛廉,一名龍準。”
(6).指駿馬。 漢 張衡 《南都賦》:“駟飛龍兮騤騤,振和鸞兮京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馭飛龍於天衢,駕騏驥於萬里。”
(7).特指 唐 代御廄中右膊印飛字、左項印龍形的馬。
(8).樂章名。《文選·嵇康<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鷄》、《游弦》,更喝迭奏,聲若自然。” 李善 註:“《漢書》曰:房中祠樂有飛龍章。” 唐 李白 有《飛龍引》二首。
(9).即山魈。
(10).仙藥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相州 棲靈谷 ,有 喬順 二子,於此得仙,服飛龍一丸,十年不飢。”
乾隆名句,禱黑龍潭而雨因紀所見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頗頗露頭角,如具飛龍性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