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黑龍潭而雨因紀所見原文
靈湫神所宅,澄波深且瀅。
利民功久著,澤物誠斯應。
我來瞻廟貌,肅然而起敬。
匪為求多福,稼穡惟民命。
泰階六幕調,屢豐寰宇慶。
省歲率咎徵,神乃司其柄。
獲佑以為愧,遑論謟與佞。
況茲實古蹟,圓池明似鏡。
渫然鑒毛髮,更鮮鯤鮞泳。
一鱗游其中,昂藏無與競。
頗頗露頭角,如具飛龍性。
然疑我未知,變化斯稱聖。
詩詞問答
問:禱黑龍潭而雨因紀所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禱黑龍潭而雨因紀所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五
參考注釋
靈湫
深潭,大水池。古時以為大池中往往多靈物,故稱。 唐 王度 《古鏡記》:“此靈湫耳,村閭每八節祭之,以祈福祐。” 唐 黃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恠石古松,棲蟄龜鶴,靈湫邃壑,隱見龍雷。” 宋 曾鞏 《喜雨》詩:“更喜風雷生北極,頓驅雲雨出靈湫。”
澄波
清波。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澄波萬壑,潔瀾千里。” 宋 黃庭堅 《減字木蘭花·距施州二十里》詞:“萬事茫茫,分付澄波與爛腸。”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七》:“東瞰澄波,西懸倒壁。”
利民
(1).有利於民。《逸周書·王佩》:“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祝盟》:“ 舜 之祠田云:‘荷此長耜,耕彼南畝,四海俱有。’利民之志,頗形於言矣。” 蔡東藩 許廑父 《民國通俗演義》第七九回:“ 孫洪伊 哼了一聲道:‘足下既有偉大的議論,何妨先向總理陳明,俟總理提出會議,果可利國利民,我等無不贊成。’”
(2).古代指工商業者。《商君書·去強》:“強國知十三數:竟內倉口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説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馬牛芻藳之數。” 高亨 註:“靠營取利潤以謀生的人,指商人及手工業者。”一說,指從事農業生產者。
澤物
施恩於人,做好事。 明 宋濂 《溧水端氏家牒序》:“ 安生 邦遠 ,字 國用 ,幼孤,能自振其家。每以澤物為務,借貸而不償者焚其券,如古之寬厚長者。”
廟貌
《詩·周頌·清廟序》 鄭玄 箋:“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象貌為之耳。”因稱廟宇及神像為廟貌。 三國 蜀 諸葛亮 《黃陵廟記》:“廟貌廢去,使人太息。”《桯史》附 宋 岳珂 《籲天辯誣通敘》:“ 孝宗 皇帝嗣位之初,首加昭雪,復其宮爵,又錫之冢地……旌以廟貌而俾有以尉部曲三軍之心。”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形骸雖肖何如覺,廟貌徒嚴妄設陳。”
肅然
(1) 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肅然起立
(2) 嚴肅謹慎的樣子
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後漢書·張衡傳》
起敬
更加恭敬;產生敬慕之心。《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 鄭玄 註:“起,猶更也。” 宋 朱熹 《跋趙中丞行實》:“ 趙公 之孝謹醇篤,雖古人猶難之,三復其書,令人起敬。”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如是千百不得一,得一則鬼神為起敬。” 魯迅 《吶喊·阿Q正傳》:“其時幾個旁聽人倒也肅然的有些起敬了。”
多福
(1).多福分;多幸福。《書·畢命》:“予小子永膺多福。”《詩·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漢 班固 《東都賦》:“猗歟緝熙,允懷多福。” 晉 陸機 《五等論》:“經始權其多福,慮終取其少禍。” 郭小川 《登九山》詩:“高亢的豫劇腔呵,表不盡這代人的多福多壽。”
(2).舊時常以“多福”、“多壽”、“多男”作祝頌之詞。參見“ 三多 ”。
稼穡
農事的總稱。春耕為稼,秋收為穡,即播種與收穫,泛指農業勞動
士爰稼穡。——《書·洪範》
天下晏然,民務稼穡。——《漢書·高后紀贊》
民命
(1).民眾的意旨。《書·盤庚下》:“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 宋 陳亮 《廷對策》:“二者(指君道、師道)交脩而並用,則人心有正而無邪,民命有直而無枉,治亂安危之所由以分也。”
(2).民眾的生命;人命。《六韜·王翼》:“揔攬計謀,保全民命。” 南朝 梁 沉約 《授蔡法度廷尉制》:“民命所懸,繫乎三尺。止殺除殘,寔由乎此。”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張巡許遠劉昌守城》:“ 孟子 之意皆欲其輕土地而重民命也。 巡遠 雖忠義乃能以三萬口而博一城,城終不可守,其得為仁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清 高旭 《甘肅大旱感賦》詩:“官心狠豺狼,民命賤鷄狗。”
(3).指主宰民命之君。《書·多士》:“今我曷敢多誥,我惟大降爾四國民命。” 孔 傳:“我惟大下汝四國民命,謂誅 管 、 蔡 、 商 、 奄 之君。”
(4).人民的生活,生計。《三國志·魏志·辛毗傳》:“﹝方今二 袁 ﹞朝不謀夕,民命靡繼,而不綏之,欲待他年……失所以用兵之要矣。” 明 唐順之 《鳳陽等處災傷疏》:“況今兵荒相繼,民命不堪,流莩滿路,傷心怵目。”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建都》:“ 江 南之民命竭於輸輓,大府之金錢糜於河道,皆都 燕 之為害也。”
泰階
(1).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兩兩並排而斜上,如階梯,故名。《漢書·東方朔傳》:“願陳《泰階六符》以觀天變。” 顏師古 註:“ 孟康 曰:‘泰階,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驗也。’ 應劭 曰:‘《黃帝泰階六符經》曰:泰階者,天之三階也……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祇鹹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為太平。’”《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泰階。” 明 張居正 《黃馬》詩:“從此 華陽 休駿足,山河重整泰階平。” 清 張錫作 《月蝕詩》:“吾聞皇天無私泰階平,二紀五緯誰相爭。”
(2).借指朝廷。 唐 賈至 《閒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詩:“信矣草創時,泰階速賢良。” 唐 劉禹錫 《山南西道節度使廳壁記》:“去年夏四月,今丞相 趙郡公 徵還泰階,遂命左僕射 燉煌公 往踐其武。”
六幕
指天地四方。《漢書·禮樂志》:“專精厲意逝九閡,紛雲六幕浮大海。” 顏師古 註:“六幕,猶言六合也。” 唐 王初 《自和書秋》詩:“ 漢 宮夜結雙莖露,閶闔涼生六幕風。” 宋 王琪 《秋日白鷺亭向夕風晦有作》詩:“是時天宇曠,六幕無纖靄。”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方土者,自然者也。自然者,非材力,席六幕之餘壤,而富斗絶於類醜。”
寰宇
寰球
咎徵
過失的報應;災禍應驗。《書·洪範》:“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 蔡沉 集傳:“某事失,則某咎徵應。”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懼羣臣奢泰,昬迷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 唐 李邕 《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入自臥內,問以咎徵。” 嚴復 《<原富>按語》:“閲今而考古,格物而致知,必求真實而後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謂也。”
以為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遑論
〈書〉不必論及;談不上:生計無著,~享樂。古蹟
古代留存下來的文化遺蹟,多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建築物
名勝古蹟
毛髮
(1) 人的體毛和頭髮
(2) 哺乳動物身上的一層毛
鯤鮞
亦作“ 鯤鱬 ”。小魚。《詩·齊風·敝笱》“其魚魴鰥” 孔穎達 疏引《國語·魯語》:“魚禁鯤鱬。”按,今本《國語·魯語上》作“魚禁鯤鮞”, 韋昭 註:“鯤,魚子也。鮞,未成魚也。”《梁書·孝行傳·吉翂》:“凡鯤鮞螻蟻,尚惜其生,況在人斯,豈願齏粉。”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網》:“必若遇鯤鮞,從教通一目。” 明 劉基 《魚樂軒記》:“鯤鮞登於庖廚,鯫鱻殈於胎卵。”
鱗游
游魚。借指書信。 南唐 李煜 《採桑子》詞:“欲寄鱗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詹安泰 註:“指書信。”
其中
那裡面;那中間
樂在其中
昂藏
儀表雄偉、氣宇不凡的樣子
繡衣柱史何昂藏。——李白《贈潘侍御論錢少陽》
無與
(1).不給予。《孟子·離婁下》:“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亷;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法苑珠林》卷六:“無取無與,無我所心;脫欲所須,便可提去。”
(2).猶不跟,不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翠》:“﹝ 王太常 ﹞生子 元豐 ,絶痴,十六歲不能知牝牡,因而鄉黨無與為婚。”
不參預;不相干。《左傳·襄公十四年》:“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漢書·張湯傳》:“ 湯 念獨丞相以四時行園,當謝; 湯 無與也,不謝。” 顏師古 註:“與讀曰豫。無豫,謂不乾其事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省事》:“此言為善則預,為惡則去……凡損於物,皆無與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趙康敏》:“公子孫自不肖,不能守此業;此宅且數易主人,與某無與。”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越鐸>出世辭》:“民聲寂寥,羣志幽閟,豈以為匹夫無與於天下,尚如戴朔北之虜也。”
頗頗
(1).猶頻頻。 宋 陳師道 《持善序》:“ 紹聖 二年之春,客 東都 ,晝而燕坐,見 大通禪師 ,俯指授使具二願,於是頗頗採《華嚴》、《寶積》而第次之,願與信者而盡心焉。”
(2).猶很是。 元 石德玉 《曲江池》楔子:“[ 鄭府尹 白]:所生一子,叫做 鄭元和 ,今年二十一歲了,從幼兒教他讀書,頗頗有些學問。”《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 張權 自到 蘇州 ,生意順溜,頗頗得過。”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二章:“﹝婦人﹞顧盼生姿,而那瘦得像竹竿的身材,和微聳的兩肩,和微凸的胸膛,反而頗頗有點一九二○年 巴黎 的小家碧玉的風度。”
露頭角
頭角,指人的氣概與才華;露頭角,比喻人顯露才能
初露頭角
飛龍
(1).飛的龍。《莊子·逍遙遊》:“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楚辭·九歌·湘君》:“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史記·趙世家》:“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乘飛龍上天。”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端午龍舟》:“畫船簫鼓,飛龍鷁首。”
(2).比喻帝王。 唐 韓琮 《公子行》:“別殿承恩澤,飛龍賜渥窪。” 清 李漁 《玉搔頭·聞警》:“只要在風濤影里慰忠魂,誰想在雲霄頂上終日困飛龍。”參見“ 飛龍在天 ”。
(3).傳說中的人名。《呂氏春秋·古樂》:“帝 顓頊 好音,乃令 飛龍 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明 楊慎 《鳳賦》:“又采 飛龍氏 之篆,陳 帝鴻氏 之硯,書之右書,曰巾幾銘;圖之左圖,為帝命驗。”
(4).對人的美喻。《文選·蘇武<詩>之二》:“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 張銑 註:“龍,美喻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 蘇邁 克繩祖武,頗讀父書,詞苑飛龍,天孫為之奪彩。” 郭沫若 《東風集·人人學習林鳳瑞》:“你竟成為了 龍田 地區的空中飛龍!”
(5).鳥名。《文選·張衡<西京賦>》:“掛白鵠,聯飛龍。” 李周翰 註:“飛龍,鳥名。”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飛龍》:“飛龍,鳥名,鳳頭龍尾,其文五色,以象五方,一名飛廉,一名龍準。”
(6).指駿馬。 漢 張衡 《南都賦》:“駟飛龍兮騤騤,振和鸞兮京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馭飛龍於天衢,駕騏驥於萬里。”
(7).特指 唐 代御廄中右膊印飛字、左項印龍形的馬。
(8).樂章名。《文選·嵇康<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鷄》、《游弦》,更喝迭奏,聲若自然。” 李善 註:“《漢書》曰:房中祠樂有飛龍章。” 唐 李白 有《飛龍引》二首。
(9).即山魈。
(10).仙藥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相州 棲靈谷 ,有 喬順 二子,於此得仙,服飛龍一丸,十年不飢。”
然疑
謂半信半疑,猶豫不決。《楚辭·九歌·山鬼》:“君思我兮然疑作。” 洪興祖 補註:“然,不疑也;疑,未然也。君雖思我,而為讒者所惑,是非交作,莫知所決也。”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周孝子事》:“正然疑間,忽見十餘步外,片石半沒土中,亟掊土視之。” 鄭澤 《雜詩答鈍庵》:“終傷然疑作,翩來阻行潦。”
變化
事物產生新的狀況
初漸謂之變,變時新舊兩體俱有;變盡舊體而有新體,謂之化。——《禮記·中庸》疏
一爭一擇,而變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則天道變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