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督臣五首·其二·故大學士前兩江總督尹繼善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八旗讀書人,假藉詞林授。

然以染漢習,率多忘世舊。

問以弓馬事,曰我讀書秀。

及至問文章,曰我旗人胄。

兩岐失進退,故鮮大成就。

自開國至今,任事奏績茂。

若輩一二耳,其餘率貿貿。

繼善為巨擘,亦賴訓迪誘。

八年至總督,異數誰能遘。

政事既明練,情性復溫厚。

所至皆妥帖,自是福量輳。

能詩略如白,倡和亦頗富。

獨愛馳驛喻,知寓意不留。

詩詞問答

問:《五督臣五首·其二·故大學士前兩江總督尹繼善》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二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九

2. 皇考時擢任封疆余踐阼後存者漸稀惟尹繼善歷年最久尹繼善姓張佳前大學士尹泰子也雍正元年翰林五年遷侍講兼戶部郎中命往廣東審勘藩臬兩司受賄徇隱案得實即署廣東按察使六年三月以內閣侍讀學士往江南協辦河務八月署江蘇巡撫明年二月實授仍兼管河務八年署江南總督十一年遷雲貴廣西總督乾隆二年秋入覲以父年老乞留京授刑部尚書五年授川陜總督再調兩江兩廣十三年大學士公傅恆經略金川尹繼善往為參贊兼署陜甘總督廿一年實授兩江總督兼管總河廿九年晉大學士為軍機大臣仍管總督三十年召還入閣辦事三十六年卒於位聞而軫悼即遣皇子奠醊賻恤有加入祀賢良祠滿洲翰林中優於文學兼能通達政事者無出尹繼善右且以其為皇考所留貽大臣始終任用之尹繼善公正端厚所至以愛民為先務故甚得名譽臨事不動聲色而小大悉就理籌畫河工諸務並協機要其待僚屬雖若上和下睦然遇劣跡應劾者亦不多寬假以是人皆愛而畏之丁丑壬午乙酉三次承辦南巡不涉華靡不事科

參考注釋

八旗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後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

讀書人

(1) 被指定給別人朗讀的人(如被指定在吃飯時間高聲朗讀的人)

(2) 知識分子;士人(你們都是讀書人,知道得多)

假藉

亦作“ 假耤 ”。憑藉;藉助。《墨子·尚賢中》:“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瓦,將豈能親其上哉?” 孫詒讓 間詁引 畢沅 云:“古無借字,只用藉。假藉即假借。”《北史·隋蔡景王整傳》:“世間貧家兄弟多相愛,由相假藉;達官兄弟多相憎,爭名利故也。” 唐 白居易 《六十拜河南尹》詩:“幸遇芳菲日,猶當強健時,萬金何假藉,一盞莫推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漢書·朱博傳贊》曰:‘又見 孝成 之世,委任大臣,假耤用權。’ 顏師古 曰:‘假音休假。耤音以物借人之借。’又《漢書音義》曰:‘…… 晉灼 曰:若作借字,則無煩雲以物借人之借,為作耤字,所以有音。’此論極當。”按,今本《漢書》作“借”。

詞林

(1).指匯集在一處的文詞。 南朝 梁 蕭統 《答晉安王書》:“殽核墳史,漁獵詞林。”

(2).詞壇。 宋 范公偁 《過庭錄》:“ 許昌 郭挺 元傑 ,從 李方叔 學,久蒙訓導。 方叔 死, 挺 有輓詩云:‘憔悴詞林失俊英,已應精爽在 蓬瀛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公詩》:“吾鄉 公文介 公 鼐 , 萬曆 中,為詞林宿望,詩文淹雅,絶句尤工。” 金婉 《為外錄<詞林正韻>畢書後》:“後此詞林增善本,四聲堪證 宋 名賢。”

(3).翰林或翰林院的別稱。 宋 王應麟 《玉海·聖文五·康定賜翰林飛白書》:“ 至和 元年九月, 王洙 為學士, 仁宗 嘗以塗金龍水牋為飛白‘詞林’二字賜之。” 元 盧亘 《送侍講學士鄧善之辭官歸錢塘》詩之二:“昭昭日月揭,胡為厭詞林?” 嚴復 《救亡決論》:“至於成貢士,入詞林,則其號愈榮,而自視也亦愈大。”

率多

大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 楊綰 為禮部侍郎,奏舉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 宋 王讜 《唐語林·文學》:“ 虔 ( 鄭虔 )所焚藳,既無別本,復更纂録,率多遺忘。” 清 施閏章 《重刻<何大復詩集>序》:“風雅遞變,義歸正始,率多清明廣大,一唱三嘆之遺音焉。”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以成事驗之,通人率多無行。”

忘世

忘卻世情。 宋 辛棄疾 《鷓鴣天·戊午拜復職奉祠之命》詞:“此身忘世渾容易,使世相忘卻自難。”

弓馬

騎射。亦泛指武事。《後漢書·陳龜傳》:“﹝ 陳龜 ﹞家世邊將,便習弓馬,雄於 北州 。”《宋書·劉敬宣傳》:“ 敬宣 寬厚善待士,多伎藝,弓馬音律,無事不善。”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四折:“適纔孩兒往教場中演習弓馬去了。” 清 劉大櫆 《許游擊墓志銘》:“然 聖祖 閲其騎射,大驚曰:‘南人亦有此弓馬耶!’”

讀書

(1) 看著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2) 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她讀書很用功

及至

表示等到某種情況出現;直至

及至始皇。—— 漢· 賈誼《過秦論》

及至後世。——宋· 蘇軾《教戰守》

及至綿惙已極。——清· 袁枚《祭妹文》

及至中午輪船才開進長江三峽

文章

(1) 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比喻曲折隱蔽的含義

話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旗人

舊稱清代隸屬八旗的人

兩岐

亦作“ 兩歧 ”。1.分為兩支。《後漢書·張堪傳》:“﹝ 張堪 ﹞拜 漁陽 太守……乃於 狐奴 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 張君 為政,樂不可支。’” 唐 呂溫 《道州觀野火》詩:“遍生合穎禾,大秀兩岐麥。”

(2).指兩個分岔。 南朝 齊 謝朓 《將游湘水尋句溪》詩:“瑟汩瀉長淀,潺湲赴兩岐。” 宋 陸游 《雪作》詩:“飛蝗掃地無遺種,瑞麥連雲有兩歧。” 明 李東陽 《周公神道碑》:“麥有兩岐,芝有三秀。”

(3).稱頌地方官吏改善農業有方,民樂年豐。 南朝 齊 謝朓 《答張齊興》詩:“子肅兩岐功,我滯三冬職。”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詩:“北堂已足夸三釜,南畝當今識兩歧。”

(4).借指麥子。 南朝 梁 沉約 《留真人東山還》詩:“待余兩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異之禾稼。 前蜀 韋莊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兩岐爰少;繁絃九變,大護殊稀。”

(6).兩種意見分歧;兩種辦法不統一。《宋史·王覿傳》:“若悉考同異,深究嫌疑,則兩歧遂分,黨論滋熾。” 張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節:“而 湘 贛 代表均已先後到 鄂 , 粵 代表 黃 君 克強 亦本在 漢陽 ,故復電催各省迅即派員赴 鄂 ,以免兩歧。”

進退

(1) 前進和後退

進退不由。——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進退無顏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進退坐作之方。——宋· 蘇軾《教戰守》

進退維谷

(2) ∶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指言行適度

不知進退

成就

(1) 完成;成功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

(2) 造就;成全

武父子亡功德,皆陛下所成就。——《漢書·李廣蘇建傳》

她也未嘗不願意,我看你還是成就了他們吧

開國

創建國家

開國元勛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任事

擔任大事

勇於任事

奏績

取得成績;建立功績。 太平天囯 洪仁玕 《乾王洪寶制》:“或為干城之選,則當奏績於疆埸。” 清 馬建忠 《巴黎覆友人書》:“故 英 得 法 助,奏績於 黑海 之濱。”

若輩

(1).你們。《宋史·忠義傳五·尹穀》:“吾以寒儒受國恩,典方州,誼不可屈,若輩必當從吾已耳。”

(2).這些人,這等人。 清 黃景仁 《水調歌頭·謝仇二》詞:“僕雖不及若輩,頗抱古今愁。” 葉聖陶 《窮愁》:“ 阿松 大喜,念若輩得失至易,些微資財,固無足縈其心,而吾得之,奚啻啟窖藏而獲珍寳?”

一二

(1) 一兩個;少數

常有一二。——清·洪亮吉《治平篇》

一二人立決。——清·方苞《獄中雜記》

(2) 一點點,一些

略知一二

(3) 少數;一兩個

邀請一二知己

(4) 逐一

一二談也。——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貿貿

(1).紛亂貌。 唐 韓愈 《琴操·猗蘭操》:“雪霜貿貿,薺麥之茂。” 錢仲聯 集釋引 方成珪 曰:“ 徐鍇 《繫傳》:‘貿,猶亂也,互動之易。’” 元 鄭祐 《送友還鄉》詩:“蕭蕭風前柳,貿貿霜下草。”

(2).輕率冒失,考慮不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二回:“好笑 葉伯芬 聰明一世,懵懂一時;同在一省做官,也不知道同寅這些底細;又不打聽打聽,便貿貿然寫了信去。”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二:“這樣貿貿然大規模地發掘,也不看看風水,卜個吉凶。”

(1).目眩貌。《禮記·檀弓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 鄭玄 註:“貿貿,目不明之貌。”

(2).引申為不明方向或目的。《宋史·道學傳一·程顥》:“無真儒,則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慾肆而天理滅矣。”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沉希儀》:“至期鳴號,則諸兵立集聽令。令曰:‘出某門。’旗頭即引諸軍貿貿行。問旗頭,旗頭官不知。”

(3).昏庸糊塗。《剪燈餘話·泰山御史傳》:“庸庸俗士,貿貿迂儒,生前誤玷於清流,巧於諛墓,死後謬馳於雅望,善於得名。” 清 錢謙益 《工部右侍郎贈尚書程公傳》:“當是時,人主深居,貂璫四出,大臣環私植黨,舉朝貿貿然,如行雺霧中。”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嗜酒終身》:“無論是前一 李觀 ,或後一 李觀 ,都不至於這樣糊塗,連 唐玄宗 死在 杜甫 之前都貿貿然無所知。”

(4).孜孜以求。貿,通“ 牟 ”。 唐 皮日休 《獨行》:“故道不加於世,業鮮異於眾。則其人貿貿於祿利,蚩蚩於朝廷,望天下之治,不啻於淳古也,難矣哉!”

巨擘

(1) 大拇指

於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孟子·滕文公下》

(2) 比喻傑出人物;在某一方面居於首位的人物

醫界巨擘

訓迪

教誨開導

訓迪厥官。——《書·周官》

總督

(1) 明初在用兵時派往地方巡視監察的官員;清朝始正式成為地方最高長官,一般管轄兩省的軍事和政治,也有管三省或只管一省的

總督胡宗憲。——《明史》

(2) 英法等國派駐殖民地的最高統治官員

加拿大總督

(3) 英國國王派駐自治領的代表

異數

亦作“異數”。1.等次不同;程度不一。《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後漢書·黨錮傳序》:“聖人導人理性……雖情品萬區,質文異數,至於陶物振俗,其道一也。”《宋史·宇文昌齡傳》:“天地之數,以高卑則異位,以禮制則異宜,以樂舞則異數。”

(2).奇異的術數。《後漢書·方術傳序》:“自是習為內學,尚奇文,貴異數,不乏於時矣。”

(3).特殊的禮遇。 唐 錢珝 《代史館王相公謝加食邑實封表》:“無補艱難,方懷慚懼。詎謂聖慈,忽被異數。”《宋史·岳雲傳》:“ 楊么 平,功亦第一,又不上。 張浚 廉得其實……奏乞推異數, 飛 力辭不受。” 清 朱之瑜 《與陳遵之書》:“ 日本國 之禁,三十餘年不留 唐 人,留弟乃異數也。” 郭沫若 《海濤集·跨著東海》:“我們當天還被 橫田 留著吃了一頓午飯,這在 日本 可以說是異數的招待。”

政事

政府施政的事務

過問政事

明練

(1).熟悉;通曉。《三國志·魏志·田豫傳論》:“ 田豫 居身清白,規略明練。”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任使》:“ 傪 明練庶務,操割發遣,應接如流,綽有餘地。” 宋 吳坰 《五總志》:“於舍人中選一人明練政事者,專典機密,謂之解事舍人。”

(2).明達純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司馬文王 問 武陔 :‘ 陳玄伯 何如其父司空?’ 陔 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不如也;明練簡至,立功立事,過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夫以 子建 明練, 士衡 沉密,而不免於謬。”《明史·方逢時傳》:“ 逢時 才略明練,處置邊事,皆協機宜。”

情性

(1) 本性

情性殊異

(2) 性格

情性溫柔

(3) 情意

一時情性相感

溫厚

(1) 溫柔寬厚

(2) 富足

所至

(1).所致,使其然。《後漢書·逸民傳序》:“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孝始人倫,忠為令德,公實體之,非毀譽所至。”

(2).結局。 宋 岳珂 《桯史·楊艮議命》:“時 韓平原 得君,權震天下, 夢與 因扣以所至, 艮 屏人愀然曰:‘是不能令終。’”

妥帖

亦作“ 妥怗 ”。亦作“ 妥貼 ”。1.穩當;合適。 晉 陸機 《文賦》:“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南齊書·文學傳·陸厥》:“岨峿妥怗之談,操末續顛之説。” 宋 梅堯臣 《次韻和長吉上人淮甸相遇》:“文字皆妥貼,業術無傾敧。”《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小人們商議,不如教他寫一紙靠身文書,方才妥帖。” 朱自清 《背影》:“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

(2).安定。 唐 杜甫 《故司徒李公光弼》詩:“擁兵鎮 河 汴 ,千里初妥貼。”《資治通鑑·唐德宗貞元元年》:“ 泌 曰:‘易帥之際,軍中煩言,乃其常理, 泌 到,自妥貼矣。’” 清 陳維崧 《 * ·上巳陰雨慨然成詠》詞:“賓朋妥貼,心情安頓。”

(3).平靜,寧靜。 唐 陸龜蒙 《奉和太湖詩·初入太湖》:“斯須風妥怗,若受命平秩。” 宋 史達祖 《醉落魄》詞:“江痕妥貼,日光熨動黃金葉。”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門前山妥帖,窗外竹橫斜。”

(4).齊備,停當。《英烈傳》第四七回:“正在安置妥貼,只聽一聲炮響喨,即便同時發作起來。”《老殘遊記》第十九回:“一一安排妥帖。” 魯迅 《而已集·再談香港》:“十箱書收拾妥帖,至少要五點鐘。”

自是

(1) 自然是

眾人見他如此無禮,自是憤憤不平

(2) 自以為是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老子》

(3) 從此

倡和

(1).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應答。語出《詩·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禮記·樂記》:“倡和清濁。” 孔穎達 疏:“先發聲者為倡,後應聲者為和。”

(2).指以詩詞相酬答。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五:“﹝ 陳後主 ﹞與倖臣各製歌詞,極於輕盪,男女倡和,其音甚哀。”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三折:“全憑著花月為媒,共佳人倡和傳杯。”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 趙 以寒士,而留余仍住 王公 舊屋,供饔飱,彼此倡和。”

(3).一人提出主張,他人附和,以相呼應。《左傳·昭公十二年》:“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 杜預 註:“不相違也。”《新唐書·宦者傳下·田令孜》:“宰相 盧攜 素事 令孜 ,每建白,必阿邑倡和。” 清 薛福成 《選舉論中》:“其後上無明君,朝無是非,諸名士乃爭相倡和,樹朋黨,然上下知畏清議, 漢 之賴以維持者數十年。”

(4).猶倡隨。特指夫唱婦和。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 河 北人事,多由內政……倡和之禮,或‘爾’‘汝’之。”

馳驛

駕乘驛馬疾行。《魏書·邢巒傳》:“司徒 崔浩 對曰:‘ 穎 臥疾在家。’ 世祖 遣太醫馳驛就療。” 唐 高適 《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北雁送馳驛,南人思飲冰。” 清 林則徐 《奉旨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傳牌稿》:“照得本部堂奉旨馳驛前往 廣東 查辦 海口 事件,並無隨帶官員供事書吏。”

寓意

寄託或蘊含的意旨或意思

寓意深遠

詩詞推薦

五督臣五首·其二·故大學士前兩江總督尹繼善原文_五督臣五首·其二·故大學士前兩江總督尹繼善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