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方平的《讀楞伽經》
全文:
楞伽三萬六千偈,百八句中成自性。
法法非法離法塵,心心無心入心病。
漸熟當似庵羅果,頓照猶如大圓鏡。
龜毛兔角妄有無,海浪空華不清淨。
參考注釋
楞伽
亦作「 楞迦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里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
(2).指《楞伽經》。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後人在詩文中常有徵引。 唐 韋應物 《寄恆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 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 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自性
(1).佛教語。指諸法各自具有的不變不滅之性。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既除客塵,又還自性。」 唐 寒山 《詩》之二三八:「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為懷。達道見自性,自性即如來。」 宋 楊圭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序》:「切以諸佛説法,不離自性,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六一:「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誰佛剎?」
(2).個性;本性。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人必發揮自性,而脫觀念世界之執持。」 魯迅 《書信集·致宮竹心》:「寄《婦女雜誌》的文章由我轉去也可以,但我恐怕不能改竄,因為若一改竄,便失了原作者的自性,很不相宜。」
張方平名句,讀楞伽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