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買閭的《和年弟聞人樞京城雜詩·其一》
全文:
鳳詔頒初罷,花陰轉玉墀。
鹽梅調鼎餗,絲竹奏鹹池。
風靜爐煙直,雲開扇影移。
紫薇花下客,爭賦奪袍詩。
參考注釋
鹽梅
(1).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書·說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孔 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梁書·處士傳·庾詵》:“勒州縣時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鹽梅。” 清 李漁 《玉搔頭·分任》:“急遞鹽梅信,飛傳鼎鼐家。” 郭沫若 《創造十年》十三:“外來稿件不加減一下鹽梅,它是不肯入口的。”
(2).調和;和諧。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聲得鹽梅,響滑榆槿。” 宋 蘇轍 《除馮京彰德軍節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鹽梅之德。”
(3).鹽花梅漿。可用以擦洗銀器。 唐 白居易 《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之二:“慣和麴櫱堪盛否?重用鹽梅試洗看。”自註:“銀匠洗銀,多以鹽花梅漿也。”
(4).白梅的異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一·梅》。
調鼎
(1).烹調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上》:“余見宰人嘆曰:‘ 伊尹 與 易牙 同知調鼎,而有賢不肖之殊。’” 唐 劉禹錫 《送太常蕭博士棄官歸養赴東都》詩:“侍膳曾調鼎,循陔更握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左傳》:‘ 晏子 曰:“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是古人調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八:“《農桑通訣》曰:又一種澤蒜,可以香食。 吳 人調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國家。語本《韓詩外傳》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其遇 湯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詩:“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元 薩都剌 《題光春卷上有蕭滕王三學士贊》詩:“未經調鼎休惆悵,會見留酸到子孫。” 清 張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韻》:“自此期調鼎,無端怨失弓。”
(3).指治理國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詩:“聞道延年如玉液,欲將調鼎獻明光。”
絲竹
(1) 弦樂器和管樂器(簫笛等)
金石絲竹,樂之器也。——《禮記·樂記》
(2) 泛指音樂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唐· 劉禹錫《陋室銘》
鹹池
(1).古樂曲名。相傳為 堯 樂。一說為 黃帝 之樂, 堯 增修沿用。《禮記·樂記》:“《鹹池》,備矣。” 鄭玄 註:“ 黃帝 所作樂名也, 堯 增脩而用之。” 唐 元稹 《和李校書新題樂府·法曲》:“ 舜 持乾羽 苗 革心, 堯 用《鹹池》鳳巢閣。” 清 姚鼐 《雨登岳陽樓》詩:“《鹹池》行復奏,倚待與誰聆。”
(2).神話中謂日浴之處。《楚辭·離騷》:“飲余馬於 鹹池 兮,揔余轡乎 扶桑 。” 王逸 註:“ 鹹池 ,日浴處也。”《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 暘谷 ,浴於 鹹池 。” 唐 杜牧 《杜秋娘詩》:“ 鹹池 昇日慶, 銅雀 分香悲。” 宋 李綱 《與張相公書》:“某遠在 嶺海 ,乃聞閣下奮發忠義,糾合師旅,取日 虞淵 ,洗光 鹹池 ,回六龍以中天,然後知閣下真一世之奇材。”
(3).天神名。《楚辭·東方朔〈七諫·自悲〉》:“哀人事之不幸兮,屬天命而委之 鹹池 。” 王逸 註:“ 鹹池 ,天神也。”一說為水魚之囿。 洪興祖 補註:“《淮南》云: 鹹池 者,水魚之囿也。注云:水魚,天神。”
(4).星名。《史記·天官書》:“西宮鹹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車舍。” 張守節 正義:“鹹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潢南,魚鳥之所託也。”
貯鹽滷的水池。 唐 樊綽 《蠻書·雲南管內物產》:“蕃中不解煮法,以鹹池水沃柴上,以火焚柴成炭,即於炭上掠取鹽也。”
買閭名句,和年弟聞人樞京城雜詩·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