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賦得松風水月(得閒字八韻朝考題)》
全文:
聖教序中語,久哉薌世間。
四言誰不識,一義要惟閒。
豈獨表禪窟,真成揭理關。
松寧知動靜,水泯意潺湲。
風拂情相習,月臨趣互閒。
華非邈直崦,清自映澄灣。
無照目三覺,有聲耳八還。
欲詢彼元奘,是見可曾刪。
參考注釋
四言
(1).四個字。多指詩句的字數。《宋書·樂志一》:“ 魏 氏哥詩,或二言,或三言,或四言,或五言,與古詩不類。” 明 吳訥 《文章辨體·序說》:“《國風》、《雅》、《頌》之詩,率以四言成章;若五、七言之句,則間出而僅有也。”
(2).指四言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 漢 初四言, 韋孟 首唱;匡諫之義,繼軌 周 人。”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乾隆名句,賦得松風水月(得閒字八韻朝考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