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元無名氏的《南呂·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鏖兵》
全文:
牛羊猶恐他驚散,我子索手不住緊遮攔。
恰才見槍刀軍馬無邊岸,嚇的我無人處走,走到淺草里聽,聽罷也向高阜處偷睛看。
感皇恩。
吸力力振動地戶天關,嚇的我撲撲的膽戰心寒。
那槍忽地早剌中彪軀,那刀亨地掘倒戰馬,那漢撲地搶下征鞍。
俺牛羊散失,您可甚人馬平安。
把一座介休縣,生扭做枉死城,卻翻做鬼門關。
採茶歌。
敗殘軍受魔障,得勝將馬奔頑,子見他歪剌剌趕過飲牛灣。
盪的那卒律律紅塵遮望眼,振的這滴溜溜紅葉落空山。
參考注釋
驚散
受驚而逃散。《晉書·姚泓載記》:“ 道濟 率 王敬 、 沉林子 等逆衝 紹 軍,將士驚散。” 南朝 梁武帝 《古意》詩之一:“飛鳥起離離,驚散忽差池。” 宋 蘇轍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卒凶暴恣行……畏罪驚散,欲為亂。” 茅盾 《子夜》十七:“直到 吳蓀甫 汽車上的喇叭在大門外接連叫了兩次,門房裡那一夥男女方才聽到。牌局立刻驚散了。”
子索
只得;只須。 元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二折:“避不的登山驀嶺,便子索回首問前程。” 元 金仁傑 《追韓信》第一折:“赤緊在他心投下,子索伏低且做小。” 明 馮惟敏 《上小樓·詠焦山郭次甫五嶽游囊六物》套曲:“想起那陰陽未剖,無聲無臭,俺子索妙契天機,靜與天居,動與天游。”
不住
(1).不停;不斷。 南朝 梁 沉約 《千佛頌》:“不常不住,非今非昔。” 唐 李白 《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宋 岳飛 《小重山》詞:“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茅盾 《小巫》:“ 菱姐 看見老爺臉上有點喜色,不住的點頭。”
(2).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目的沒有實現。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伊﹞疑心這東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裡,禁不住很詫異了。” 艾蕉 《雨》:“母親忍不住了,連忙幫女兒脫下了濕衣。”
遮攔
遮蓋攔擋
陽光毫無遮攔地直射地面
元無名氏名句,南呂·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鏖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