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人日獵城南會者十人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
全文:
兒童笑使君,憂慍長悄悄。
誰拈白接,令跨金騕褭。
東風吹濕雪,手冷怯清曉。
忽發兩鳴髇,相趁飛蝱小。
放弓一長嘯,目送孤鴻矯。
吟詩忘鞭轡,不語頭自掉。
歸來仍脫粟,鹽豉煮芹蓼。
何似雷將軍,兩眼霜鶻皎。
黑頭已為將,百戰意未了。
馬上倒銀瓶,得兔不暇燎。
少年負奇志,蹭蹬百憂繞。
回首英雄人,老死已不少。
青春還一夢,餘年真過鳥。
莫上呼鷹台,平生笑劉表。
參考注釋
鳴髇
響箭。 宋 蘇軾 《人日獵城南》詩:“忽發兩鳴髇,相趁飛蝱小。” 王文誥 輯注引《唐韻》:“髇箭,即鳴鏑也。” 清 姚燮 《雙鴆篇》:“三城黑沙黑,黑沙同鳴髇。”參見“ 鳴鏑 ”。
相趁
(1).跟隨;相伴。 唐 白居易 《勸酒》詩:“白兔赤烏相趁走,身後堆金拄北斗。” 前蜀 毛文錫 《醉花間》詞:“春水滿塘生,鸂鶒還相趁。” 宋 張先 《好事近》詞之二:“相趁笑聲歸走,有隨人月色。”
(2).相稱;相配。《西遊記》第三回:“ 悟空 道:‘當時若無此鐵,倒也罷了;如今手中既拿著他,身上更無衣服相趁,奈何?’”
飛蝱
亦作“飛虻”。1.蟲名。《爾雅翼·釋蟲》:“又軍行卒逢群蜂及飛蝱多者,必驚於藏伏之賊。”
(2).箭名。《方言》第九:“箭,其小而長、中穿二孔者,謂之鉀鑪。其三鐮長尺六者,謂之飛蝱。”一本作“ 飛蝱 ”。《東觀漢記·赤眉載記》:“ 光武 作飛蝱箭,以攻赤眉。”
蘇軾名句,人日獵城南會者十人以身輕一鳥過槍急萬人呼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