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學箕的《念奴嬌(次韻范正之柳絮)》
全文:
水軒沙岸,午風輕、飄動一天晴雪。
日色晶螢光眩眼,細逐遊絲明滅。
簾幕中間,樓台側畔,渾是瑤瑛積。
綴松黏竹,恍然如對三絕。
遙認仿佛飛花,花非還似,惱亂多情客。
點染春衫無定度,又轉沈香亭北。
密密疏疏,斜斜整整,似雪難分別。
坡仙不見,後人有口何說。
參考注釋
恍然
(1).猶忽然。 三國 魏 阮籍 《達莊論》:“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2).猛然領悟貌。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天下之從事於舉業者,乃恍然悔悟嚮者之非,而思改其所為。” 魯迅 《彷徨·肥皂》:“‘喔!今天十六?’ 四銘 恍然的說。”
(3).模糊不清;茫然。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 達 既昇之,意識恍然,不復見家人屋及所乘轝。” 宋 陳師道 《次韻寄答晁無咎》:“往事不回如過雨,醉夢恍然忘惡語。” 明 邵璨 《香囊記·趕散》:“心酸痛,念我姑,神魂茫然失舉措。”
(4).仿佛。 宋 韓駒 《題畫太一真人》詩:“恍然坐我水仙府,蒼煙萬頃波粼粼。” 明 歸有光 《詹仰之墓志銘》:“予與之談 秀甫 之為人,恍然如生,相與為淚下。” 明 方孝孺 《書<黃鶴樓卷>後》:“展卷而臥閲之,恍然如乘扁舟出入 洞庭 彭蠡 之上。”
三絕
(1).指 三國 魏 《受禪碑》的 王朗 文、 梁鵠 書、 鍾繇 刻字。 唐 李綽 《尚書故實》:“ 魏 《受禪碑》, 王郎 文、 梁鵠 書, 鍾繇 鐫字,謂之三絶。”
(2). 三國 吳 主 趙夫人 的織錦、刺繡、絲幔被稱為“機絕”、“針絕”、“絲絕”,人謂“ 吳 有三絶,四海無儔其妙。”見 晉 王嘉 《拾遺記·吳》。
(3).指 晉 顧愷之 的才、畫、痴。《晉書·文苑傳·顧愷之》:“俗傳 愷之 有三絶:才絶、畫絶、痴絶。”
(4).指 晉 袁山松 之《行路難》辭、 羊曇 唱樂、 桓伊 輓歌。《晉書·袁山松傳》:“ 山松 善音樂,舊歌有《行路難》曲,辭頗疎質, 山松 好之,乃文其辭句,婉其節制,每因酣醉縱歌之,聽者莫不流涕。初, 羊曇 善唱樂, 桓伊 能輓歌,及 山松 《行路難》繼之,時人謂之三絶。”
(5).指 晉 戴逵 所作佛像, 顧愷之 所作 維摩 畫圖, 義熙 年間 獅子國 所獻玉像。《南史·夷貊傳上·師子國》:“ 晉 義熙 初,始遣使獻玉像,經十載乃至……先有徵士 戴安道 手製佛像五軀,及 顧長康 《維摩畫圖》,世人號之三絶。”
(6). 南朝 宋 謝瞻 所作《喜霽》詩, 謝靈運 寫之, 謝琨 詠之, 王弘 稱之為三絕。見《南史·謝瞻傳》。
(7). 南朝 梁元帝 畫 孔子 像,自撰讚辭並自書之,時人謂之三絕。見《南史·梁元帝紀》。
(8). 隋 田僧亮 、 楊契丹 、 鄭法士 三人在京師 光明寺 畫小塔, 鄭 圖東壁北壁, 田 圖西壁南壁, 楊 畫外邊四面,稱為三絕。見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楊契丹》。
(9).指 唐 吳道玄 、 韋無忝 、 陳閎 三畫家合作之《金橋圖》。 唐明皇 幸 潞州 ,道由 金橋 ,羽儀甚盛,詔 吳道玄 、 韋無忝 、 陳閎 ,令同製《金橋圖》。“聖容及上所乘照夜白馬, 陳閎 主之;橋樑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 吳道玄 主之;狗馬騾驢牛羊駱駝貓猴豬貀四足之類, 韋無忝 主之。圖成時為三絶焉。”見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
(10). 唐 張璪 常畫古松於齋壁, 符載 為之作贊, 衛象 為之配詩,亦一時三絕。見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語資》。
(11).指 唐 鄭虔 之詩、書、畫。《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嘗自寫其詩並畫以獻,帝大署其尾曰:‘ 鄭虔 三絶。’” 金 趙秉文 《寄王學士子端》詩:“ 李白 一杯人影月, 鄭虔 三絶畫詩書。”
(12).指 唐 李揆 之門第、人物、文學。《新唐書·李揆傳》:“ 揆 美風儀,善奏對,帝嘆曰:‘卿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乎!’故時稱三絶。”
(13). 唐 宋之問 之父 令文 富文辭、工書、力絕人,世稱三絕。見《新唐書·宋之問傳》。
(14). 唐 韋暠 善判、 李亘 工書, 彥伯 屬辭,時稱“河東三絕”。見《新唐書·徐彥伯傳》。
(15). 唐文宗 時,詔以 李白 之歌詩, 裴旻 之劍舞, 張旭 之草書為三絕。見《新唐書·李白傳》。
(16).三次斷絕。《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絶。” 宋 蘇軾 《夜夢》詩:“《易》韋三絶 丘 猶然,如我當以犀革編。”
劉學箕名句,念奴嬌(次韻范正之柳絮)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綴松黏竹,恍然如對三絕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