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劉商的《秋夜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
全文:
巴人遠從荊山客,回首荊山楚雲隔。
思歸夜唱竹枝歌,庭槐葉落秋風多。
曲中歷歷敘鄉土,鄉思綿綿楚詞古。
身騎吳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風雨。
猿啼日暮江岸邊,綠蕪連山水連天。
來時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補。
鴻雁南飛報鄰伍,在家歡樂辭家苦。
天晴露白鐘漏遲,淚痕滿面看竹枝。
曲終寒竹風裊裊,西方落日東方曉。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巴人
(1).古 巴州 人。 唐 劉禹錫 《雜曲歌辭·竹枝》:“ 楚 水 巴 山江雨多, 巴 人能唱本鄉歌。”
(2).古曲名。 晉 張協 《雜詩》之五:“《陽春》無和者,《巴人》皆下節。” 唐 李白 《古風》之二一:“試為《巴人》唱,和者乃數千。”詳“ 下里巴人 ”。
山客
(1).隱士。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結蹤山客,離羣獨往,則當掩景淵洿,韜鱗括囊。”《魏書·裴衍傳》:“詔曰:‘知欲養痾中嶽,練石 嵩嶺 ,棲素雲根,餌芝清壑。騰跡之操,深用嘉焉。但治缺古風,有愧山客耳。’” 唐 王維 《田園樂》詩之六:“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清 王夫之 《小樓雨枕》詩:“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夢嶺雲。”
(2).居住在山中的人。 宋 李石 《續博物志》卷七:“毛女在 華山 ,山客獵師世世見之。”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主人知之,鞭責千百,鎖之空房,賣之山客。”
(3).躑躅的雅稱。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上:“昔 張敏叔 有《十客圖》,忘其名。予長兄 伯聲 嘗得三十客:‘牡丹為貴客……躑躅為山客。’”躑躅,即杜鵑花。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荊山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縣 西部。 漳水 發源於此。山有 抱玉岩 ,傳為 楚 人 卞和 得璞處。《書·禹貢》:“導 嶓冢 ,至於 荊山 。” 孔 傳:“ 荊山 在 荊州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禹貢》:‘ 荊 及 衡陽 惟 荊州 。’蓋即 荊山 之稱,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陝西省 富平縣 西南。相傳 禹 鑄鼎於此。《書·禹貢》:“導 岍 及 岐 ,至於 荊山 。” 孔穎達 疏:“《地理志》云:《禹貢》北條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縣 南。”《後漢書·郡國志一·馮翊》 劉昭 注引 晉 皇甫謐 《帝王世紀》:“ 禹 鑄鼎於 荊山 ,在 馮翊 懷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荊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靈寶縣 閿鄉 南。相傳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此。亦名 覆釜山 。《史記·封禪書》:“ 黃帝 采 首山 銅,鑄鼎於 荊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懷遠縣 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淮水》:“《郡國志》曰:‘ 平阿縣 有 當塗山 , 淮 出於 荊山 之左, 當塗 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四年》:“帝馳至 荊山洪 ,距 趙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註:“ 荊山 在 濠州 鍾離縣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築堰之地,今 懷遠軍 正治 荊山 。”
楚雲
(1). 楚 天之雲。《晉書·天文志中》:“ 韓 雲如布, 趙 雲如牛, 楚 雲如日,宋雲如車。”
(2).比喻女子秀美的髮髻。 唐 杜審言 《戲贈趙使君美人》詩:“紅粉青娥映 楚 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元 喬吉 《水仙子·贈姑蘇朱阿嬌會玉真李氏樓》曲:“合歡髻子 楚 雲鬆,鬭巧眉兒翠黛濃。” 明 賈仲名 《蕭淑蘭》第一折:“髩軃 楚 雲鬆,嬾對粧奩。”
劉商名句,秋夜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