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聶夷中的《聞人說海北事有感》
全文:
故鄉歸路隔高雷,見說年來事可哀。
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園雨後長蒿萊。
海隅久已無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
荊棘滿山行不得,不知當日是誰栽。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海隅
臨海的一定區域
久已
早已;早就
這件事我久已忘卻了
春色
(1) 春天的景色
(2) 指臉上的喜色
地底
(1).指大地的低凹處。 漢 揚雄 《甘泉賦》:“漂 龍淵 而還九垠兮,窺地底而上回。” 唐 杜甫 《北征》詩:“ 邠郊 入地底, 涇水 中盪潏。” 浦起龍 註:“ 邠州 在 鳳翔 東北,入地底,正顯四面之高。” 明 何大復 《畫魚》詩:“ 禹門 天池 雲霧裡,白晝雷霆行地底。”
(2).地面之下。 唐 李白 《日出入行》:“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郭沫若 《爐中煤》詩:“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樑,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
真成
(1).真是;實是。 唐 李白 《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詩:“ 衛青 謾作大將軍, 白起 真成一竪子。” 唐 張鷟 《遊仙窟》:“真成物外奇稀物,實是人間斷絶人。”
(2).真箇;的確。 南朝 梁簡文帝 《和人以妾換馬》詩:“真成恨不已,願得路傍兒。” 唐 韓愈 《過鴻溝》詩:“誰勸君王回馬首,真成一擲賭乾坤。” 宋 陸游 《正月二十八日大雪過若耶溪至雲門山中》詩:“山中看雪醉騎驢,清賞真成十載無。”
劫灰
亦作“刧灰”。亦作“刦灰”。亦作“刼灰”。本謂劫火的餘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上·竺法蘭》:“昔 漢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問 東方朔 。 朔 云:‘不知,可問 西域 胡人。’後 法蘭 既至,眾人追以問之, 蘭 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後因謂戰亂或大火毀壞後的殘跡或灰燼。 宋 陸游 《數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後始見》詩:“陳跡關心己自悲,劫灰滿眼更增欷。” 明 趙詒琛 《<逸老堂詩話>跋》:“癸丑夏六月,遭亂,所有藏書數萬卷,一旦盡失,而是書原本亦遭刦灰。” 清 呂留良 《<賴古堂集>序》:“忽焉,天地震盪,刦灰晝飛,猿鶴蟲沙,蒼黃類化。” 清 金農 《褚先生老毀儒服寄贈》詩:“歷盡刧灰人隔世,飈輪輾破法*輪升。” 清 黃遵憲 《鐵漢樓歌》:“頽垣敗瓦不可踏,刼灰昏黑堆成隅。” 陳三立 《書感》詩:“八駿西遊問刧灰,關河中斷有餘哀。” 陳毅 《偷渡梅關》詩:“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 梅關 著劫灰。”
聶夷中名句,聞人說海北事有感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海隅久已無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 詩詞名句](/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