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今政事歸中書,國體堂堂方正大

度正送李君亮安撫赴闕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度正的《送李君亮安撫赴闕》

全文:
皇帝龍飛十四載,拱手垂衣功不宰。
誰生厲階起甲冑,天下岌岌幾於殆。
赫然烹阿封即墨,神機獨斷定四海。
內酬勛庸清列位,外召諸老仍博採。
自古聖人聞至治,不貴無過貴能改。
三池先生已先入,諫閣經幃行遂拜。
遂寧先生又繼起,老手便當調鼎鼐。
冬官侍郎何遲遲,幾日涪江下寒瀨。
恭聞促詔已屢下,雲漢昭回九天外。
吾君寤寐在良弼,其意豈不望啟乃。
往年袖手固其理,今日緘口庸何待。
祖宗至仁育疏戚,常使無權免驕泰。
宣仁聖烈重貶損,功參堯舜光萬代。
當時若不甚快意,其奈無憂近葅醢。
前乎六一論堯佐,後日了翁陳二蔡。
一從一違事已判,得失瞭然為世戒。
況今政事歸中書,國體堂堂方正大
*宮仁孝且英睿,多士盈庭復藹藹。
先生而言言易入,及其事至恐不逮。
姑置區區論商鑒,覆轍不遠那容再。
行看正道動前席,盛時難逢願自愛。

度正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度正況今政事歸中書,國體堂堂方正大書法作品欣賞
況今政事歸中書,國體堂堂方正大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政事

政府施政的事務

過問政事

中書

(1).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漢書·儒林傳·孔安國》:“ 成帝 時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顏師古 註:“中書,天子所藏之書也。”《後漢書·伏湛傳》:“ 永和 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 李賢 註:“中書,內中之書也。”《三國志·吳志·孫亮傳》“日於苑中習焉” 裴松之 注引《吳歷》:“ 亮 數出中書視 孫權 舊事。”

(2).官名。中書令的省稱。 漢 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以宦者為之,後多任用名望之士。《漢書·蕭望之傳》:“ 望之 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 晉 庾亮 《讓中書令表》:“國恩不已,復以臣領中書。” 隋 唐 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俱為宰相,後因以中書稱宰相。《宋史·葉清臣傳》:“陛下欲息奔競,此繫中書。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則風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長生殿·賄權》:“中書獨坐攬朝權,看炙手威風赫烜。”

(3).官名。中書舍人的省稱。 隋 、 唐 時為中書省的屬官。 明 清 廢中書省,於內閣設中書舍人,掌撰擬、繕寫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書的班次,進士是一途,監生是一途。”《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他就湊了千把銀子,捐了個內閣中書。”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書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稱為“中書”。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閒行絕句》:“行尋春水坐看山,早出中書晚未還。”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文潞公 在樞府,嘗一日過中書,與 荊公 行至題下。”

(5).毛筆的別稱,“中書君”的省稱。《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早拜中書事 祖龍 , 江淹 親向夢中逢。”參見“ 中書君 ”。

國體

(1) 大臣輔佐國君,就像人體有股肱一樣,故稱大臣為國體

(2)

(3) 國家的典章制度

(4) 國家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君主國與共和國。表明國家根本性質的國家體制,是由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來決定的

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獅驚嶽嶽,王廟憶堂堂。——郭沫若《訪埃雜吟》

曰:“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莊嚴大方

儀表堂堂

(3) 形容志氣宏大

我們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還怕這一點困難嗎?

(4) 陣式或氣勢很大

堂堂的軍樂隊走過去了

方正

(1) 成正方形,不歪斜

字寫得很方正

(2) 正直不阿

為人方正

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度正名句,送李君亮安撫赴闕名句

詩詞推薦

況今政事歸中書,國體堂堂方正大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