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司馬光的《和景仁緱氏別後見寄求決樂議雖用其韻而不依》
全文:
至樂存要眇,失易求之難。
昔從周道衰,疇人曠其官。
聲律久無師,文字多缺漫。
仁皇閔崩壞,廣庭集危冠。
紛紜門筆舌,異論誰能殫。
或欲徇陳跡,竅厚潛鎪剜。
或欲立私意,妄取舊史刊。
古今互齟齬,大抵皆欺讕。
景仁信其說,墨守不可乾。
賤子欲面從,誰與換膽肝。
必求此議決,深谷為崇巒。
何如兩置之,度就中和看。
天地育萬物,生成適暄寒。
聖人保四海,皇極至阜安。
樂理亦如此,炳烯猶朱丹。
嘽緩與噍殺,折衷遺兩端。
茲道敬不由,芒刃難嬰髖。
魯樂最為備,雍徹施三桓。
齊韶猶肄習,太公避陳完。
唐民聽伴侶,不復含悲酸。
乃知樂有源,鐘鼓皆波瀾。
昨者清明初,榆火始改鑽。
景仁從許來,傾都鹹聚觀。
諸公競邀迓,非獨惜春殘。
議樂不復對,書夕且窮歡。
來時桃李農,去日勺藥蘭。
三旬只須臾,駛若阪上丸。
轘轅逢雨別,惝恍歸騎單。
東西步步遠,回首祝加餐。
仍冀勉中和,心廣體自胖。
參考注釋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極至
頂點。多謂達到最佳境界或最高、最深的程度。 唐 李景亮 《李章武傳》:“﹝ 章武 ﹞生而敏博,遇事便了。工文學,皆得極至。”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六:“來諭欲漱六藝之芳潤以求真澹,此誠極至之論。” 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下:“ 山谷 《牧牛圖詩》,自謂平生極至語。”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粵歌》:“ 粵 俗好歌……詞必極艷,情必極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乃為極善。”
阜安
富足安寧。《周禮·地官·大司徒》:“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唐 白居易 《奉敕試邊鎮節度使加僕射制》:“禁暴而三軍輯睦,除害而百姓阜安。”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節儉省用,與民休息,行之數年,百姓阜安。”
司馬光名句,和景仁緱氏別後見寄求決樂議雖用其韻而不依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