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沈遼的《寄昭慶闍黎》
全文:
二年客江漢,不知春與秋。
東來望吳越,歷記昔時游。
蕭山江水西,萬屋白雲迷。
地勢既灑落,家家臨水堤。
中有一大士,法與天台齊。
至行通神明,多果無階梯。
吾昔屢入室,遂能離筌蹄。
誰言似金粟,真已謝荊溪。
憫憫強冠帶,悠悠恨乖暌。
仍作趙魏行,何年造幽棲。
臨風一問訊,深已愧提撕。
參考注釋
入室
比喻學問或技能已達到深奧的境界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論語·先進》
雖受業門徒,非入室弟子,莫得親言。——《晉書·楊軻傳》
雖已登堂,尚未入室
遂能
薦舉賢能之士。 漢 賈誼 《新書·春秋》:“請興賢遂能而章德行善,以導百姓,毋復前過。”
筌蹄
(1).亦作“ 筌蹏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魚竹器;蹄,捕兔網。後以“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書序》 唐 孔穎達 疏:“故《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言者意之筌蹄,書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讀》詩:“顧思文載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龔自珍 《對策》:“之人也,少壯之心力,早耗於祿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資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社會上感於諸君喚醒之力,不能為筌蹄之忘,於是開會發電,無在不願與諸君為連帶之關係,此人情之常,無可非難。”
(2). 南朝 士大夫貴族講經說法時手執的麈尾之類。《南史·賊臣傳·侯景》:“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南史·賊臣傳·侯景》:“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而尚披青袍,頭插象牙梳,牀上常設胡牀及筌蹄。”
沈遼名句,寄昭慶闍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