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命張若澄圖鎮海寺雪景因而有作》
全文:
寺景宜遙看,到寺無多奇。
卻見遙看處,紛然畫景披。
予因是絜矩,萬事皆如茲。
動而世為道,言行法則垂。
此言往者然,至若生同時。
遠則有望耳,不厭更近之。
偶此道中庸,釋典何即離。
闍黎粥飯罐,奚足語以斯。
可惜占福地,盡屬黃與緇。
憶我前度來,迴鑾駐道陲。
彼時亦逢雪,瑞葉紛葳蕤。
翠柏紅牆間,寒剽送響遲。
謂是宜圖取,若靄屬車隨。
粉本為指授,幀端題以詩。
逮今成舊跡,寶笈藏石渠。
六霙仍踐盟,旋融春光熙。
數間精舍中,月戶親憑窺。
千林復萬巘,色相難為辭。
傳語示其弟,堅頫蹤可師。
參考注釋
因是
猶因此。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余謂 吳 師壓 魯 , 魯 亡無日, 有若 視父母之邦阽危如此,義氣所激,願與宵攻之列,使誠因是而死,得死所矣。”《水滸傳》第四一回:“小弟去 無為軍 打聽,正撞見這個兄弟出來喫飯,因是得知備細。”《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門生並不會作八股文章,因是後來窮之無奈,求個館也沒得做。”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萬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萬事如意
乾隆名句,命張若澄圖鎮海寺雪景因而有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