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再用沈德潛游攝山十二首詩韻仍令沈德潛並錢陳群和之·其三·般若台》
全文:
嶒嶸背屏峰,浟湙面帶澗。
精藍搆其間,棲霞之別院。
七處徵惟心,六度滿以願。
天花散淨芬,甘露垂法濺。
中峙般若台,津逮廬溪沜。
可同慧遠脩,淨土乃真幻。
參考注釋
六度
(1).謂天、地、春、夏、秋、冬乃萬物之制度。《淮南子·時則訓》:“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繩者,所以繩萬物也;準者,所以準萬物也;規者,所以員萬物也;衡者,所以平萬物也;矩者,所以方萬物也;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2).佛教語。又譯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羅蜜多)的意譯。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滅)之彼岸的六種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精慮(禪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則高謝四流,推之於無,則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贈王山人》詩:“既能施六度,了悟達雙林。” 清 錢謙益 《陸孟鳧墓志銘》:“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於吾師之六度有合焉。”
乾隆名句,再用沈德潛游攝山十二首詩韻仍令沈德潛並錢陳群和之·其三·般若台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