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秉鈍的《和侍御鍾心渠》
全文:
正色霜台羨國華,廟堂憂急愧匏瓜。
禁中午夜寬前席,海內文章仰大家。
漢節雅宜推攬轡,楚歌誰復擬傳芭。
數回夢到書帷地,何日從容話五車。
參考注釋
漢節
(1). 漢 天子所授予的符節。《史記·吳王濞列傳》:“臣非敢求有所將,願得王一 漢 節,必有以報王。” 宋 曾鞏 《庭檜呈蔣穎叔》詩:“ 漢 節從來縱真賞, 謝 庭蘭玉載芳音。”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賜環》:“指日歸來持 漢 節,天道何曾虧俊傑。”
(2).指持節的使者。 明 謝榛 《送謝給事封蜀》詩:“使星 巴 蜀 外, 漢 節 夜郎 西。”
攬轡
亦作“擥轡”。1.挽住馬韁。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欲還絶無蹊,攬轡止踟躕。” 唐 張文琮 《蜀道難》詩:“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宋 王安石 《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至皖口》詩:“攬轡上層岡,下臨百仞濠。”
(2).《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文帝 從 霸陵 上,欲西馳下峻阪, 袁盎 騎,並車擥轡,上曰:‘將軍怯邪?’ 盎 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騎衡,聖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騁六騑,馳下峻山,如有馬驚車敗,陛下縱自輕,柰高廟、太后何?’上乃止。”按,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作“攬轡”。後用為諫止君王履險的典故。
(3).見“ 攬轡澄清 ”。
楚歌
(1). 楚 人之歌。《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 卒聞 漢 軍之 楚 歌,以為 漢 盡得 楚 地, 項羽 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 楚 歌非取樂之方, 魯 酒無忘憂之用。” 元 薩都剌 《木蘭花慢·彭城懷古》詞:“ 楚 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 江 東。”
(2).引申指悲歌,表示陷入困境。 清 方文 《宋遺民詠·謝翱》:“擊石為 楚 歌,竹石俱損傷。” 陳沂 《曾澤生和他的司令官》:“突然他感覺出來了,這不是音樂,而是 楚 歌。”
傳芭
古代南方祭祀時,舞者手執香草,相互傳遞。《楚辭·九歌·禮魂》:“成禮兮會皷,傳芭兮代舞。” 王逸 註:“芭,巫所持香草名也……巫持芭而舞訖,以復傳與他人更用之。芭,一作巴。” 元 鄭元祐 《次韻錢伯行遊仙體》之二:“諦授寶書盟刻玉,醉離瑤席舞傳芭。” 清 《蟂磯孫夫人廟》詩:“廟中傳芭女巫舞,報賽神鼓聲鼕鼕。”
李秉鈍名句,和侍御鍾心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