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從言下入,筌蹄索魚兔

陳淵再用送昭遠詩韻寄昭遠昆仲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陳淵的《再用送昭遠詩韻寄昭遠昆仲》

全文:
六經學不傳,誰能尋墜緒。
君家有師承,不數蟲魚注。
公子韋氏門,粲若五星聚。
胸中容萬頃,一一黃叔度。
人情悅紛華,世路爭馳騖。
取樂須臾間,轉首已失據。
餘生末俗中,蚤幸識夷路。
折桂從乃翁,頻年麾不去。
冉有豈辭仆,樊遲亦能御。
雍容荊渚間,夫子步亦步。
初從言下入,筌蹄索魚兔
終遂義中行,良樂驅騏縶。
有時坐終夕,收視息浮慮。
了了不可言,明明有佳處。
別來能幾時,心月翳雲霧。
諸郎幸不遠,寄語多予悟。
坐為塵事攖,空詠別知賦。
遙想玉華游,春夢如飛絮。

陳淵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言下

(1).說話的時候。 唐 劉禹錫 《和東川王相公新漲驛池八韻》:“變化生言下, 蓬 瀛 落眼前。” 清 劉瀛 《珠江奇遇記》:“ 阮 曰:‘ 琴 大不情。’ 琴 含淚曰:‘人若有情,妾身胡為流落至此?’言下淚簌簌不止。”

(2).一言之下;頓時。《景德傳燈錄·僧璨大師》:“ 信 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 元 德異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有 可大師 者,首於言下悟入。”《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卻説 安太太 見 何玉鳳 經 張金鳳 一片良言,言下大悟……知他‘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筌蹄

(1).亦作“ 筌蹏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一本作“ 筌 ”,捕魚竹器;蹄,捕兔網。後以“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書序》 唐 孔穎達 疏:“故《易》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是言者意之筌蹄,書言相生者也。” 清 姚鼐 《夜讀》詩:“顧思文載道,筌蹏徒寄耳。” 清 龔自珍 《對策》:“之人也,少壯之心力,早耗於祿利之筌蹏,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資序而已。” 蔡元培 《告北大學生暨全國學生書》:“社會上感於諸君喚醒之力,不能為筌蹄之忘,於是開會發電,無在不願與諸君為連帶之關係,此人情之常,無可非難。”

(2). 南朝 士大夫貴族講經說法時手執的麈尾之類。《南史·賊臣傳·侯景》:“上索筌蹄,曰:‘我為公講。’”《南史·賊臣傳·侯景》:“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而尚披青袍,頭插象牙梳,牀上常設胡牀及筌蹄。”

陳淵名句,再用送昭遠詩韻寄昭遠昆仲名句

詩詞推薦

初從言下入,筌蹄索魚兔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