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沈遘的《南漪堂》
全文:
山繞湖堂寺繞山,平生願向此中閒。
青雲白水相浮蕩,野客高僧獨往還。
少年自嫌軒冕累,因循將恐鬢須斑。
南漪最是逍遙地,且挹清波濯愧顏。
參考注釋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自嫌
(1).自己不滿自己。 宋 陸游 《法雲僧房》詩:「自嫌尚有人間念,卻為春寒怯夜長。」
(2).自生疑忌;心有顧忌。《三國志·魏書·鄧艾傳》:「 艾 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晉書·阮籍傳》:「 籍 嘗詣飲,醉,便臥其側。 籍 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新唐書·崔渙傳》:「收采遺逸,不以親故自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天下既定,從容訪帝,共榻之臥,足加帝腹,情義如此。 子陵 豈以匹夫自嫌,而帝豈以萬乘自居哉!」
軒冕
(1).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既軒冕之非榮,豈緼袍之為恥。」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故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軒冕,軒冕化宮室,宮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唐 《過陶徵君隱居》詩:「田園三畝緑,軒冕一銖輕。」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軒冕失之,有時而復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簡袁永之獄中》詩:「本同江海人,俱為軒冕誤。」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恆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軒冕。」
(3).指國君或顯貴者。《管子·輕重甲》:「故軒冕立於朝,爵祿不隨,臣不為忠。」《後漢書·崔駰傳》:「臨雍泮以恢儒,疏軒冕以崇賢。」 唐 王昌齡 《灞上閒居》詩:「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明史·文苑傳四·徐渭》:「當 嘉靖 時, 王 李 倡七子社, 謝榛 以布衣被擯。 渭 憤其以軒冕壓韋布,誓不入二人黨。」
(4).指為官。 清 侯方域 《湯御史傳》:「然性素高介,當官則死其職,過即澹然無軒冕情。」
因循
(1) 沿襲按老辦法做事
因循守舊
(2) 遲延拖拉
因循坐誤
(3) 輕率;隨便
苟或因循,何由體悟。——《五燈會元》
沈遘名句,南漪堂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