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歸大圓,佛智惟一實

乾隆實勝寺述義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實勝寺述義》

全文:
實勝有二義,其義試詳述。
文皇紀戰勛,前歲仰戎詰。
斯寺仿舊為,耆定屢蒙吉。
至於實勝義,世出世同律。
萬法歸大圓,佛智惟一實
於戰更易知,勝在眾心一。
是二義原合,平易非巧術。
然而不外敬,五字示昭悉。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萬法

佛教語。梵語dharma,意譯“法”,指事物及其現象,也指理性、佛法等。“萬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顧道士<夷夏論>》:“《金剛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萬法。” 宋 蘇軾 《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贊》:“而況於出三界,了萬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應物而無情者乎。”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有則萬法俱來,無時一絲不掛,貧僧 佛印 是也。”

大圓

(1).亦作“ 大圜 ”、“ 大員 ”。謂天。《管子·心術下》:“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鏡大清者,視乎大明。”《呂氏春秋·序意》:“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 高誘 註:“圜,天也;矩,方,地也。”《淮南子·俶真訓》:“是故能戴大員者履大方。” 高誘 註:“言能戴天履地之道。” 唐 陳子昂 《堂弟子文墓志銘》:“大圓蒼蒼,大方茫茫。賢聖同此,爾之何傷。” 魯迅 《哀范君》詩之三:“大圜猶茗艼,微醉合沉淪。”

(2).數學名詞。球體被通過球心的平面所截得的圓。

(3).指銀元。 康有為 等《上清帝第二書》:“我宜自鑄銀錢……但患經費不敷,未能擴充以鑄大圓耳。”

一實

(1).同一種事物。亦謂實質相同。《荀子·正名》:“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 楊倞 註:“雖有化而無別異,故謂之一實,言其實一也。”《呂氏春秋·振亂》:“攻伐之與救守,一實也。” 高誘 註:“攻伐欲陷人,救守欲完人,其實一也。”《淮南子·精神訓》:“無天下不虧其性,有天下不羨其和;有天下,無天下,一實也。” 漢 王充 《論衡·紀妖》:“刻為文,言為辭。辭之與文,一實也。” 章炳麟 《辨詩》:“瞽師瞍矇,皆掌聲詩,即詩與箴一實也。”

(2).謂真實,實在。《陸象山語錄》卷上:“千虛不博一實,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十章十四》:“是物外有誠,事外有誠。斯亦游於虛以待物之用,而豈一實無間之理哉?”

(3).一個果實。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二:“ 王濬 園生瓜,三莖一實。” 元 范梈 《種瓠》詩序:“秋後瓠果成一實。” 梁啓超 《說橙》:“植橙之地,凡畝而容百五十株,凡株得橙中數可二百實。一實重率在三四兩之間。”

(4).指結果實一次。 晉 王嘉 《拾遺記·瀛洲》:“有樹名影木,日中視之如列星,萬歲一實。實如瓜,青皮黑瓤,食之骨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磅磄山 去 扶桑 五萬里,日所不及,其地甚寒,有桃樹千圍,萬年一實。”

乾隆名句,實勝寺述義名句

詩詞推薦

萬法歸大圓,佛智惟一實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