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勝寺述義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實勝寺述義原文

實勝有二義,其義試詳述。

文皇紀戰勛,前歲仰戎詰。

斯寺仿舊為,耆定屢蒙吉。

至於實勝義,世出世同律。

萬法歸大圓,佛智惟一實。

於戰更易知,勝在眾心一。

是二義原合,平易非巧術。

然而不外敬,五字示昭悉。

詩詞問答

問:實勝寺述義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實勝寺述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質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十五

2. 兵盛京實勝寺為我陪都太宗文皇帝破明紀勝所建予四詣無不瞻禮紓忱

參考注釋

二義

(1).猶言次等、二流。 明 李贄 《雜說》:“由此觀之,畫工雖巧,已落二義矣。文章之事,寸心千古,可悲也夫!”

(2).指另外的意義。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文具於前而略於後例》:“凡雙聲疊韻之字,皆無二義。”

義試

私家集生徒命題考試。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五》:“往昔 江 南承平時,鄉里諸齋間出題示學者,賦絶句,考殿最,有極精巧者,是時俱名曰義試詩。”

詳述

(1) 詳細說明

詳述已往的生活

(2) 詳細敘述

皇紀

帝王統治天下的法制。《後漢書·祭祀志贊》:“淫乃國紊,典惟皇紀。” 明 李沂 《玉壺吟》:“ 堯 之聖兮 舜 為弼,皇紀張兮定八極。”

戰勛

戰功,軍功。 唐 張說 《右羽林大將軍王氏神道碑》:“朝盛勇爵,家榮戰勛。” 唐 路岩 《義昌節度使渾公神道碑》:“陰德代封之慶,則大於 於公 虞詡 ;戰勛忘家之跡,則優於 平陽 去病 。”

前歲

(1).前年。《南史·后妃傳上·宋孝武昭路太后》:“ 泰始 四年夏,詔有司曰:‘ 崇憲 昭太后 脩寧陵 地, 大明 之世,久所考卜。前歲遭諸蕃之難,禮從權宜,未暇營改,而塋隧之所,山原卑陋,可式遵舊典,以禮改創。’”按, 路太后 卒於 泰始 二年。

(2).去年。 唐 韓愈 《祭湘君夫人文》:“前歲之春, 愈 以罪犯,黜守 潮州 。”按, 韓愈 於 元和 十四年貶 潮州 ,十五年作此文。

(3).前幾年。 唐 白居易 《花前嘆》詩:“前歲花前五十二,今年花前五十五。”

耆定

(1).達成。《詩·周頌·武》:“嗣武受之,勝 殷 遏劉,耆定爾功。” 毛 傳:“耆,致也。” 高亨 註:“定,成也。”《晉書·樂志上》:“纂 宣 之緒,耆定厥功。”

(2).平定。 宋 岳珂 《桯史·成都貢院》:“議以為 乾德 平僭偽,雖鸞輿不親幸,而耆定一方,實為雋功。” 章炳麟 《五無論》:“ 中國 之詩,《風》以道淫,《雅》《頌》以道殺。而言淫者,以‘窈窕’‘好逑’文之,言殺者,以‘神武’‘耆定’文之。”

至於

(1) 表示程度、範圍

至於他,是一定會來的

越長城之限,至於 泰安。(至:動詞,抵達。)—— 清· 姚鼐《登泰山記》

至於勸善規過足矣。——清· 劉開《問說》

(2) 表示另提一件事

至於我個人的意見,以後再提

(3) 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用在下文開頭,為現代漢語所沿用

至於斟酌捐益。——諸葛亮《出師表》

至於負者歌於途。——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至於怨誹之多。——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至於農夫小民。——宋· 蘇軾《教戰守》

勝義

(1).佛教語。指一切事物當體即空的第一義諦。 唐 劉禹錫 《袁州萍鄉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如來説法,徧滿大千。得勝義者,強名為禪。”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七講:“犢子系就是主張有補特伽羅的,並且是勝義有而非假有。”

(2).泛指深妙的義理。 章炳麟 《國家論》:“若夫拘牽法理,尊仰事功,斯乃牛羊賤趣,冥無識知者爾,是曷足與言勝義哉!” 郭沫若 《論聞一多做學問的態度》:“像這樣細密新穎地發前人所未發的勝義,在全稿中觸目皆是,真是到了可以使人瞠惑的地步。”

出世

(1) 人的出生

偶有真正偉大的詩人出世

(2) 問世;產生

《何典》的出世,至少也該有四十七年了。——魯迅《〈何典〉題記》

(3) 超脫人世束縛。佛教用語,佛教徒以人世為俗世,故稱脫離人世束縛為出世

出世思想

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全祖望《梅花嶺記》

(4) 高出人世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毛 * 《念奴嬌·崑崙》

同律

即律呂。《周禮·春官·大師》:“大師,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凶。”《禮記·王制》:“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 鄭玄 註:“同,陰律也。”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同律克和,樹草自樂。” 章炳麟 《訄書·訂文》:“清廟之所奏,同律之所被,箸於賦頌者,四千名而足。”參見“ 律呂 ”。

萬法

佛教語。梵語dharma,意譯“法”,指事物及其現象,也指理性、佛法等。“萬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顧道士<夷夏論>》:“《金剛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萬法。” 宋 蘇軾 《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贊》:“而況於出三界,了萬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應物而無情者乎。”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有則萬法俱來,無時一絲不掛,貧僧 佛印 是也。”

大圓

(1).亦作“ 大圜 ”、“ 大員 ”。謂天。《管子·心術下》:“能戴大圓者,體乎大方;鏡大清者,視乎大明。”《呂氏春秋·序意》:“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 高誘 註:“圜,天也;矩,方,地也。”《淮南子·俶真訓》:“是故能戴大員者履大方。” 高誘 註:“言能戴天履地之道。” 唐 陳子昂 《堂弟子文墓志銘》:“大圓蒼蒼,大方茫茫。賢聖同此,爾之何傷。” 魯迅 《哀范君》詩之三:“大圜猶茗艼,微醉合沉淪。”

(2).數學名詞。球體被通過球心的平面所截得的圓。

(3).指銀元。 康有為 等《上清帝第二書》:“我宜自鑄銀錢……但患經費不敷,未能擴充以鑄大圓耳。”

一實

(1).同一種事物。亦謂實質相同。《荀子·正名》:“狀同而為異所者,雖可合,謂之二實。狀變而實無別而為異者,謂之化;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 楊倞 註:“雖有化而無別異,故謂之一實,言其實一也。”《呂氏春秋·振亂》:“攻伐之與救守,一實也。” 高誘 註:“攻伐欲陷人,救守欲完人,其實一也。”《淮南子·精神訓》:“無天下不虧其性,有天下不羨其和;有天下,無天下,一實也。” 漢 王充 《論衡·紀妖》:“刻為文,言為辭。辭之與文,一實也。” 章炳麟 《辨詩》:“瞽師瞍矇,皆掌聲詩,即詩與箴一實也。”

(2).謂真實,實在。《陸象山語錄》卷上:“千虛不博一實,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第二十章十四》:“是物外有誠,事外有誠。斯亦游於虛以待物之用,而豈一實無間之理哉?”

(3).一個果實。 南朝 宋 劉敬叔 《異苑》卷二:“ 王濬 園生瓜,三莖一實。” 元 范梈 《種瓠》詩序:“秋後瓠果成一實。” 梁啓超 《說橙》:“植橙之地,凡畝而容百五十株,凡株得橙中數可二百實。一實重率在三四兩之間。”

(4).指結果實一次。 晉 王嘉 《拾遺記·瀛洲》:“有樹名影木,日中視之如列星,萬歲一實。實如瓜,青皮黑瓤,食之骨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磅磄山 去 扶桑 五萬里,日所不及,其地甚寒,有桃樹千圍,萬年一實。”

更易

改變;改換。《呂氏春秋·召類》:“ 舜 卻 苗 民,更易其俗。” 高誘 註:“更,改。”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誅韓本末》:“ 李奭 攻 壽州 ,敗。於是誅竄諸將敗事者,更易諸閫。” 清 顧炎武 《音學五書序》:“下及 唐 代,以詩賦取士,其韻一以 陸法言 《切韻》為準,雖有獨用、同用之注,而其分部未嘗改也;至 宋 景祐 之際,微有更易。”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 侯嬴 正欲向左前方下場時, 信陵君 已更易便裝,上場,迎頭相遇。”

眾心

眾人之心;民心。《韓非子·八經》:“深一以警眾心,泄異以易其慮。” 陳奇猷 集釋:“人君深知一事之詳情則可警眾人之心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田氏 得 齊 眾心。”《北史·序傳》:“ 孝文 初謀南遷,恐眾心戀舊,乃示為大舉。”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 宋襄公 雖行仁義,失眾而亡, 田常 雖不義,得眾而強。是以君子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眾心之向背。”《清史稿·理密親王允礽傳》:“稽古史冊,興亡雖非一轍,而得眾心者未有不興,失眾心者未有不亡。”

平易

(1) 謙遜和藹

平易近人

(2) 淺近易懂

(3) 妥當簡易

其理平易

(4) 平坦寬廣

地勢平易

然而

從另一方面來說——表示轉折關係

樂曲終止了,然而無人離席

然而汝亦不在人間。——清· 袁枚《祭妹文》

不外

不超出某種範圍以外。 明 張居正 《進世宗御筆疏》:“伏望皇上萬幾之暇,特加省閲,則致理之方,不外於法祖而得之矣。” 清 周中孚 《鄭堂札記》卷一:“然求其細意熨貼,亦不外此數語。” 毛 * 《被敵人反對是好事而不是壞事》:“到 延安 參觀的人們,所以十分注意去看 抗大 ,我想也不外這個道理。”

五字

(1).五個字。多指詩文中五字句。《漢書·藝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南史·陸厥傳》:“ 約 等文皆用宮商……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

(2). 晉 郭頒 《魏晉世語》:“ 司馬景王 命中書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經時竭思不能改,心有憂色…… 會 ( 鍾會 )取草視,為定五字。 松 悅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當爾耶?’ 松 曰:‘ 鍾會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後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韋舍人早朝》詩:“一經傳舊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謝除知制誥表》:“得以文墨侍於軒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詩。 五代 齊己 《秋夕書懷》詩:“平生樂道心常切,五字逢人價合高。” 金 元好問 《論詩》詩之二九:“池塘春草 謝 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澤長語·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奪天工。”

詩詞推薦

實勝寺述義原文_實勝寺述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