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彭的《讀西京雜記十三首次淵明讀山海經韻·其十》
全文:
淮南學神仙,逸跡窮山海。
著書名鴻烈,精爽凜然在。
字中挾風霜,反躬忘寡悔。
空餘裊蹄金,萬世將誰待。
參考注釋
南學
(1). 周 代五學之一。 周 有東、南、西、北四學,並太學稱五學。《大戴禮記·保傅》:“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後漢書·祭祀志中》“靈臺未用事” 劉昭 注引《易傳·太初篇》“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暮入西學。在中央曰太學,天子之所自學也。”
(2). 南朝 宋 何尚之 於南郭外立學聚生徒,稱為南學。《宋書·何尚之傳》:“ 尚之 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學,聚生徒。 東海 徐秀 , 廬江 何曇 、 黃回 , 潁川 荀子華 , 太原 孫宗昌 、 王延秀 , 魯郡 孔惠宣 ,並慕道來游,謂之南學。”
(3). 南北朝 時 南朝 的經學。 南朝 經師,發展 魏 晉 學風,除《詩》、《三禮》採用 鄭玄 箋注外,《周易》用 三國 魏 王弼 注,《尚書》用偽 孔安國 傳,《左傳》用 晉 杜預 注。講經兼采眾說,也取玄學,不拘家法,隨意發揮。又受佛教影響,所作義疏比經注更為詳盡。
(4). 清 初 黃宗羲 開塾講肄,時人稱為南學。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八:“國初 孫徵君 講學 蘇門 ,號為北學; 餘姚 黃梨洲 宗羲 ,教授其鄉,數往來 明 越 間,開塾講肄,為南學。”參見“ 南北學 ”。
(5). 清 代 雍正 九年,將毗連國子監街南的官房作為學舍,令助教等官及肄業生居住,稱為“南學”。《清史稿·職官志二》:“九年,建南學。”原註:“在學肄業者為南學,在外肄業赴學考試者為北學。”參閱《光緒會典事例》卷一○九八。
神仙
(1) 神話中指能力非凡、超脫塵世、長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梅花嶺記》
(2) 道家指人所能達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預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遙自在、無牽無掛的人
逸跡
見“ 逸跡 ”。
亦作“ 逸跡 ”。亦作“ 逸蹟 ”。1.猶遁跡。指隱居。 漢 王粲 《七釋》:“是以棲林隱谷之夫,逸跡放言之士,鑒乎有道,貧賤是恥。” 唐 皮日休 《七愛詩·盧徵君鴻》:“高名無階級,逸跡絶涯涘。”
(2).指駿馬的快步。 晉 葛洪 《抱朴子·名實》:“頓雲禽於千仞,騁逸跡以追風。”
(3).高超的書藝作品。 南朝 梁武帝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世之學者宗二 王 、 元常 逸跡,曾不睥睨。”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詞於章句,窺逸跡於篆籀。” 唐 竇臮 《述書賦上》:“達士逸蹟,乃推 無奕 ,毫翰云為,任興所適。” 唐 司空圖 《月下留丹灶》詩序:“某年中, 廉 帥上聞,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4).遺蹤;逸事。 唐 韓愈 《復志賦》:“窺前靈之逸跡兮,超孤舉而幽尋。”
山海
(1).山與海。《史記·吳王濞列傳論》:“﹝ 吳王 ﹞能薄賦歛,使其眾,以擅山海利。” 晉 盧諶 《贈劉琨》詩:“每憑山海,庶覿高深。” 宋 曾鞏 《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筭,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 清 納蘭性德 《一絡索·長城》詞:“山海幾經翻覆,女牆斜矗。看來費盡 祖龍 心,畢竟為誰家築。”
(2).喻指荒遠偏僻之處。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四》:“且兵革之興,外患眾矣, 微 將遠蹈山海,以求免乎!” 微 , 袁微 ,《三國志·魏志·袁渙傳》作“袁徽”。《南史·隱逸傳上·漁父》:“僕山海狂人,不達世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 唐 元結 《系樂府·古遺嘆》:“嗟嗟山海客,全獨竟何辭。”
(3).比喻高深、繁多或重大。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一披法服,已墮僧數……比諸白衣,猶不啻山海也。” 王利器 集解引 盧文弨 曰:“山海以喻比流輩為高深也。”《周書·晉盪公護傳》:“假汝貴極三公,富過山海。” 元 無名氏 《陳州糶米》第二折:“我和那權豪每結下些山海也似寃讐。”
(4).指山珍海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飢渴已慰而求甘旨,甘旨不已而錯山海,於是飽腹之本意亡。”
李彭名句,讀西京雜記十三首次淵明讀山海經韻·其十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