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討源書屋》
全文:
宿雨潤平林,曉風發幽谷。
書窗通四鄰,騁望皆如沐。
尋流可得源,源流會一轍。
窮理在致知,吾聞諸前哲。
良農喜時雨,我亦惜分陰。
不然憂慮多,義府何心尋。
叢楚既森郁,奔泉復滂湃。
坐忘契靜觀,何必勞行邁。
地偏自無俗,軒幽不須廣。
時有報衙蜂,含花入書幌。
衣履絕塵壒,鬚眉俯潔清。
山陰王逸少,妙會鏡中行。
輕煙才出林,奔雲旋作雨。
讀詩愛浣花,無能繼其武。
平橋隔橫溪,溪頭芳草萋。
過來回望處,霽靄傍川低。
參考注釋
窮理
窮究事物之理。《後漢書·胡廣傳》:“﹝ 廣 ﹞博物洽聞,探頤窮理。” 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甄墳索之淵奧,該前言以窮理者,儒人也。” 宋 朱熹 《行宮便殿奏札二》:“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 章炳麟 《與鄧實書》:“故篇章無計簿之用,文辯非窮理之器,彼二短者,僕自以為絶焉。”參見“ 窮理盡性 ”。
致知
儒家哲學用語。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 漢 鄭玄 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凶之所終始”; 宋 朱熹 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 明 王守仁 則認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參見“ 致良知 ”。
前哲
亦作“ 前喆 ”。前代的賢哲。《左傳·成公八年》:“夫豈無辟王,賴前哲以免力。”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師顏公同清遠道士游虎丘寺》詩:“逸人綴清藻,前哲留篇翰。” 清 錢謙益 《刑科給事中薛大中授征仕郎》:“在昔 三原 ,粵有前喆,奏牘流播,炳若丹青。”
乾隆名句,討源書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