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情不識智者會,坐臥行持窮三昧

宋太宗緣識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宋太宗的《緣識》

全文:
玄珠玄珠存今古,總在眼前無一睹。
圓似明珠照十方,或來或去寒無雨。
本是真,玄中聖,天仙地仙收不盡。
虛無出向方寸間,方寸之間還遠近。
此玄珠,何分別,超凡得道須自證。
四時運轉如等閒,任從顛倒非常性。
玄珠玄珠實非實,虛非空,五色相依橘似紅。
境象軿羅安掌內,不在方外隱形中。
扣玄關,深奇異,具足凡情兼四智。
人或達識此玄珠,一念失則心如醉。
可速求,可尋討,明取閒忙身內了。
經年作相熟知之,三載漸即離懷抱。
買亦無。
顯奇秘,混在世間無滋味。
龍宮海藏不拘收,離男坎女離匹配。
神仙道,陰陽是,幾人順從幾人背。
凡情不識智者會,坐臥行持窮三昧

宋太宗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宋太宗凡情不識智者會,坐臥行持窮三昧書法作品欣賞
凡情不識智者會,坐臥行持窮三昧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凡情

凡人的情感欲望。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二:“ 劉夫人 又告 子良 曰:‘夫神仙雖通玄,感徹則易,但凡情虛微,不能招其感耳。’” 宋 趙令畤 《商調蝶戀花》詞:“麗質仙娥生月殿。謫向人間,未免凡情亂。”《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因我看破凡情,超出情海,歸入情天,所以太虛幻境‘痴情’一司,竟自無人掌管。”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救世歌》:“凡情脫盡天情顯,自古為人當自強。”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智者

有智謀或智慧過人的人

坐臥

坐和臥;坐或臥。常指日常起居。《漢書·杜周傳》:“ 延年 居父官府,不敢當舊位,坐臥皆易其處。”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獨居不御酒肉,坐臥泣涕霑衣。” 唐 李頎 《題璿公山池》詩:“指揮如意天花落,坐臥閒房春草深。”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十二:“有一小樓,面山,樓中置筆硯,弟偷閒暫坐臥於是。”

行持

施用。《水滸傳》第八七回:“﹝ 兀顏延壽 ﹞心中疑道:‘此必是 宋江 行持妖法。休問怎生,只就這裡死撞出去。’”《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最下者行持符籙,役使鬼神,設章醮以通上界,建考照以達冥途。”

佛教語。謂精勤修行,持守佛法戒律。《萬善同歸集》卷三:“是以佛法貴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辯。”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緇黃雜記》:“余讀 劉興朝 《悟道發真集》,其言曰:‘余少治儒術,長登仕版,蓋未嘗信佛也。三十有二歲,見 東林 長老 總公 ,與之語七日,始生信焉,即取其書,讀之三年,蓋恨其信之之晚也。然循其理而體會,則似悟還迷,依其法而行持,則蹔靜還擾。’”參見“ 持行 ”。

三昧

佛教用語,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陸游《示子過》

深得其中三昧

宋太宗名句,緣識名句

詩詞推薦

凡情不識智者會,坐臥行持窮三昧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