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和王微之登高齋三首》
全文:
寒雲沈屯白日埋,河漢盪坼天如簁。
衡門兼句限泥潦,臥聽窾木鳴相挨。
蕭辰忽掃纖翳盡,北嶺初出青嵬嵬。
微之新詩動我目,爛若火齊金盤堆。
想攜諸彥眺平野,高論歷詆秦以來。
觥船淋浪始快意,忽憶歸雲胡為哉。
念君少壯輟游衍,發揮春秋名玉杯。
書成不得斷國論,但此空語傳八垓。
登臨興罷因感觸,更欲遠引追宗雷。
君知富貴亦何有,諂譽未足償譏排。
風豪雨橫費調燮,坐使發背為黃台。
留賓往往夜參半,雖有雜俎無由開。
江南佳麗非一日,況乃故園名池台。
能招過客飲文字,山水又足供歡咍。
剩留官屋貯酒母,取醉不竭當如淮。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風豪
(1).謂風勢強大。 宋 王安石 《和王微之登高齋》之一:“風豪雨橫費調燮,坐使髮背為黃台。”
(2).風流豪放。 清 秋瑾 《梅》詩之八:“回思 何遜 太風豪,每遇花時折柬招。”
橫費
浪費;額外用度。《後漢書·梁節王暢傳》:“臣 暢 知大貸不可再得,自誓束身約妻子,不敢復出入失繩墨,不敢復有所橫費。” 宋 范仲淹 《與尹師魯書》:“請見錢者,猶煎熬不足,蓋日給外,月月有橫費處,家家如之。”
調燮
(1).猶言調和陰陽。古謂宰相能調和陰陽,治理國事,故以稱宰相。 唐 顏舒 《刻漏賦》:“罷衣裳之顛倒,配皇極而調燮。” 宋 沉遼 《德相送荊公三詩用元韻戲為之》:“我昔造公室,公方任調燮。” 清 蔣士銓 《桂林霜·議恤》:“世掌絲綸,官居鼎鉉,中書慚任調燮。”
(2).調養;調理。 金 朱之才 《臥病有感二十韻》:“齒髮久已疏,又復失調燮。” 宋 陸游 《冬夜作短歌》:“衣裘視寒暖,日夜自調燮。” 清 朱之瑜 《與板矩書》之一:“臺兄英年暢遂,精研調燮之理,何為亦有此恙?”
發背
(1).發於背部。《史記·項羽本紀》:“﹝ 范增 ﹞行未至 彭城 ,疽發背而死。”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 唐 韓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經一月,疽發背,六月乙酉卒。”《資治通鑑·後晉齊王天福八年》:“會疽發背,祕不令人知,密令醫治之,聽政如故。”
(2).指背疽。生於背部的毒瘡。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祛恡》:“有 白岑 者,善療發背,海外有名而深祕其方。”《水滸傳》第六七回:“因是 宋公明 生髮背瘡,在寨中又調兵遣將,多忙少閒,不曾見得, 朱貴 權且教他在村中賣酒。”《說岳全傳》第七一回:“ 秦檜 發背沉重,睡在書房內床上,時時發昏,叫痛不絶。”《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背部》:“上中下發背。”原註:“上、中、下三發背,俱屬督脈經,皆由火毒而成……其初起皆形如粟米,焮痛麻癢,周身拘急,寒熱往來,因循數日,突然大腫,氣實者多焮痛,氣虛者多麻癢。”
(3).指治療發背。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白岑 嘗遇異人傳發背方,其驗十全。”
(4).猶言產生牴觸情緒。《北史·魏收傳》:“詔誥悉歸 陽子烈 ,著作復遣 祖孝徵 ,文史頓失,恐 魏公 發背。”
曲背。《莊子·大宗師》:“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 成玄英 疏:“傴僂曲腰,背骨發露。” 聞一多 解詁:“發讀為撥,撥剌,枉曲之貌也。發背即撥剌之背,謂曲背也。”
黃台
(1).丘名。 清 錢謙益 《戲詠雪月故事短歌·穆天子》:“ 黃臺 高丘夜飛雪,白雲西沒 瑤池 碣。”
(2). 唐 李賢 所作的《黃台瓜辭》中的台名。 明 高濂 《玉簪記·投庵》:“黃臺休怨抱無瓜,瀟灑。且向空門中暫度年華。” 清 趙翼 《題九蓮菩薩畫像》詩:“飄絮猶歌楊白花,摘瓜幾盡 黃臺 蒂。” 傅尃 《避地》詩之一:“瓜蔓黃臺一再摘,楊柳 白門 三四圍。”參見“ 黃臺瓜辭 ”。
王安石名句,和王微之登高齋三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