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陽枋的《和夔州李約齋燈宵》
全文:
蠶叢今歲看燈宵,可人只有峽中州。
白帝綸巾隱敵國,勝勢蜀尾連吳頭。
竹枝歌舞喧城市,春聲泛鷗臘浮蟻。
府主山村耕稼心,挈客銜杯聊爾爾。
咿啞蠻唱雜隆冬,老者前導幼者從。
不貪嬉惰樂游治,只記時序還桑農。
村村蓑笠兒童隊,桑上雞聲花底吠。
春歸野燒雪初融,日上高峰寒早退。
生意著人人莫知,但見綠草生清淒。
雪戍坐斂荊江北,月華靜照峨眉西。
此意洪濛不可道,張皇恐被人風惱。
酒澆象澦石無言,春不生榮冬不槁。
穿花燕曲弄繁弦,來尋故壘堂前。
呢喃似與遊人語,今宵行樂寧徒然。
得賢千里只須一,大公方雨無他術。
厚地不填無底谷,萬流豈漲滄溟溢。
我談此語費形容,有似樵聲個個同。
野蠶作蠶自纏縛,拈弄輕絲大巧中。
君不見鄰女效顰人愛少,萬目睽睽分醜好。
參考注釋
咿啞
(1).象聲詞。多形容物體轉動或搖動聲。 唐 李賀 《美人梳頭歌》:“轆轤咿啞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 唐 韓偓 《南浦》詩:“應是 石城 艇子來,兩槳咿啞過花塢。”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二折:“聽長笛一聲何處發,歌欸乃,櫓咿啞。” 元 馬熙 《和韻》:“桑麻莽蒼接平野,機杼咿啞聞隔牆。”
(2).象聲詞。管弦聲。 清 陳維崧 《東風齊著力·田家》詞:“叢祠畔,絲管咿啞。”
(3).象聲詞。小兒學語或低哭聲。 宋 蘇軾 《中秋見月和子由》:“捲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 楚老 ( 蘇軾 孫)。” 郭沫若 《女神·暗夜》:“兒子不住地咿咿啞啞地哀啼。”
蠻唱
指南方少數民族的歌。 宋 蘇軾 《將至廣州用過韻寄邁迨二子》:“蠻唱與黎歌,餘音猶杳杳。”
隆冬
嚴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
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枯樹。——《晉書·王獻之傳贊》
老者
年老的男子
前導
領路人,在方法或道路上領導或指引其他人的人
陽枋名句,和夔州李約齋燈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