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轍的《次韻子瞻留別三首》
全文:
公來十日坐東軒,手自披雲出朝日。
山川滿目竟何有,波浪翻天同一濕。
諸門迭出驚異狀,間道懷歸終舊壁。
此行十里隔江河,何人更問維摩疾。
野人性似修行僧,長願幽居近林麓。
南遷無計脫簪組,西歸誰為栽松竹。
頭上白雲即飛蓋,耳畔清泉當鳴玉。
洛川猶是冠蓋林,更願高飛逐黃鵠。
東西南北無住身,羯末封胡四男子。
彫鎪不遣治章句,爛熳先令飽文字。
疏慵嗟我厲之人,生子夜中惟恐似。
傳家粗足不願余,同駕柴車還我里。
參考注釋
彫鎪
1.雕刻,刻鏤。《文選·左思<魏都賦>》:“匪朴匪斵,去泰去甚,木無彫鎪,土無綈錦。” 張銑 註:“鎪,鏤也。”
2.引申指雕琢文字。 宋 蘇轍 《次韻子瞻留別》之三:“彫鎪不遣治章句,爛漫先令飽文字。”
不遣
(1).不能消除;不能排遣。 晉 陸機 《豪士賦序》:“而 成王 不遣嫌吝於懷, 宣帝 若負芒刺於背,非其然者歟?”
(2).不讓,不使。《太平廣記》卷二二二引《命定錄·梁十二》:“ 無言 恨云:忘卻他,不遣家內知。”
章句
(1) 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語句停頓
(2) 分析古文的章節和句讀
複習五經,皆訓詁大義,不為章句。——《後漢書》
爛熳
見“ 爛漫 ”。
先令
英國貨幣單位,等於12便士或1/20英鎊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蘇轍名句,次韻子瞻留別三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