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戴表元的《贈天台潘山人》
全文:
老潘雙眸如紺珠,帶以秋陽朝露之清腴。
山形水熊出沒千百變,經君指顧不得藏錙銖。
我昔少年好狂走,風餐雨沐逐逐忘朝晡。
至今臥遊想共處,但覺雲濤煙癉千晨行須臾。
匡廬春風鍾阜雲,彭浪之磯大小飛來孤。
秦淮震澤洞庭野,峨眉縹緲南接五嶺東蒼梧。
歸來把鋤剡山下,有時一竿釣月賀家湖。
籠鷹櫪馬困羈束,每逢風鳴草驚動號呼。
聞君談診到骨髓,褰衣振迅恨不六翮生形軀。
尋牛卜龍古所有,君家祖孫三葉傳青鳥。
人言河流可移山可鑿,秦皇漢武已類愚公愚。
相留徘徊山南山北一百里,勝處忽然開酒壺。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秦淮
河名。流經 南京 ,是 南京市 名勝之一。相傳 秦始皇 南巡至 龍藏浦 ,發現有王氣,於是鑿 方山 ,斷長壟為瀆入於 江 ,以泄王氣,故名 秦淮 。 唐 杜牧 《泊秦淮》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 秦淮 近酒家。” 南唐 李煜 《浪淘沙》詞:“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 秦淮 。” 元 傅若金 《金陵晚眺》詩:“城下 秦淮 水,年年自落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既是這等,且到 秦淮 水榭,一訪佳麗,倒也有趣!” 清 戴名世 《種樹說》:“頃余僑居 秦淮 之上,而城之西北多有間曠之地,居民多種樹為生。”
震澤
湖名。即今 江蘇 太湖 。《書·禹貢》:“三江既入, 震澤 厎定。” 晉 李顒 《涉湖》詩:“ 震澤 為何在,今唯 太湖 浦。” 清 方文 《梅墩雜吟》之二:“ 震澤 多良友,招尋日不虛。”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峨眉
也寫作峨嵋、峩眉。山名。在 四川 峨眉縣 西南,因山勢逶迤,有山峰相對如蛾眉,故名。佛教稱為 光明山 ,道教稱為“虛靈洞天”、“靈陵太妙天”。其脈自 岷山 綿延而來,突起為 大峨 、 中峨 、 小峨 三峰。頂部為玄武岩覆蓋,有 峨眉 寶光、 捨身崖 、 洗象池 、 龍門洞 等勝匚與 浙江 普陀山 、 安徽 九華山 、 山西 五台山 並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又 山東 、 河南 、 安徽 、 福建 、 廣西 等省亦有形如蛾眉,以“峨眉”為名的山。
縹緲
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五嶺
指在湖南、江西南部和廣西、廣東北部交界處的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
戴表元名句,贈天台潘山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