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命書各省總督以下知府以上將軍以下總兵以上名於殿壁詩以志事》
全文:
六卿近分職,日覲切疇咨。
方伯各司牧,地遙或忘遺。
念茲文武眾,胥任典常資。
殿壁名陳列,宵衣予細披。
元康傳要論,貞觀著前規。
時亮虞廷慎,卓哉不可追。
參考注釋
六卿
(1).上古天子有六軍,六軍之主將稱“六卿”。《書·甘誓》:“大戰於甘,乃召六卿。” 孔 傳:“天子六軍,其將皆命卿。”
(2).指六官。《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夏 殷 亡聞焉, 周 官則備矣。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為六卿,各有徒屬職分,用於百事。” 春秋 末, 宋國 亦設六卿之官,其官名與 周 稍異。《左傳·哀公二十六年》:“於是 皇緩 為右師, 皇非我 為大司馬, 皇懷 為司徒, 靈不緩 為左師, 樂茷 為司城, 樂朱鉏 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後用以泛稱朝廷重臣。 漢 桓寬 《鹽鐵論·刺權》:“威重於六卿,富累於 陶衞 ,輿服僭於王公,宮室溢於制度。” 南朝 梁 沉約 《奏彈王源》:“聞之前典,豈有六卿之胄,納女於管庫之人?” 隋 唐 後亦用以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二》:“至身為三公,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於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師傅自處之風,匪但目未覩,耳未聞,夢寐亦未之及。”
(3).指 春秋 時 晉 之 范 、 中行 、 知 、 趙 、 韓 、 魏 六氏。《左傳·襄公十九年》:“公( 魯襄公 )享 晉 六卿於 蒲圃 ,賜之三命之服。”《韓非子·孤憤》:“所以謂 晉 亡者,亦非地與城亡也, 姬氏 不制,而六卿專之也。”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今陛下君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 田常 、六卿之臣,而無輔弼,何以相救?”
(4).謂卿六人。《左傳·襄公九年》:“將盟, 鄭 六卿: 公子騑 、 公子發 、 公子嘉 、 公孫輒 、 公孫蠆 、 公孫舍之 及其大夫、門子,皆從 鄭伯 。”《文選·左思<魏都賦>》:“其府寺則位副三事,官踰六卿。” 張載 註:“置卿近九,故曰官踰六卿。”
(5).見“ 六大 ”。
分職
各司其職;各授其職。《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管子·明法解》:“明主者,有術數而不可欺也,審於法禁而不可犯也;察於分職而不可亂也,故羣臣不敢行其私。”《舊唐書·韋思謙傳》:“臣又聞設官分職,量事置吏,此本於理人而務安之也。”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三:“ 成周 記列考工,亦祗分職設官,勤於省試。”
疇咨
亦作“ 疇諮 ”。《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 孔 傳:“疇,誰;庸,用也。誰能鹹熙庶績,順是事者,將登用之。”後以“疇咨”為訪問、訪求之意。《漢書·武帝紀贊》:“ 孝武 初立……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晉書·司馬虓傳》:“若朝之大事,廢興損益,每輒疇諮。” 唐 獨孤及 《送陳兼應辟兼寄高適賈至》詩:“天子方在宥,朝廷張四維。料君能獻可,努力副疇咨。”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沖聖當陽,疇咨 方 召 ,東南再造,悉畀元臣。”
乾隆名句,命書各省總督以下知府以上將軍以下總兵以上名於殿壁詩以志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