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冬既免褰裳涉,五夜何須炳燭游

鄧伯凱石橋秋月

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鄧伯凱的《石橋秋月》

全文:
鞭石為梁枕碧流,山河倒照一輪秋。
三冬既免褰裳涉,五夜何須炳燭游
玉兔長生寒影動,彩虹橫臥瑞光浮。
醉來脫帽思題柱,又恐嫦娥笑白頭。

鄧伯凱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三冬

冬季。三個冬天

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杜荀鶴《溪居叟》

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漢書·東方朔傳》

褰裳

(1).撩起下裳。《詩·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 溱 。”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褰裳以越滄海,企佇而躍九玄。”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又西建廳事臨水,窗牖洞開,使花、山澗、湖光、石壁褰裳而來。”

(2).相傳 公輸班 為 楚 設定雲梯,欲攻 宋 , 墨翟 聞之,“自 魯 趍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赴 郢 說 楚王 。事見《戰國策·宋衛策》、《淮南子·修務訓》。 南朝 陳 徐陵 《讓散騎常侍表》:“昔 墨子 諸生褰裳救 楚 , 魯連 隱士高論卻 秦 ,況乎謬蒙知己,寧無感激。”後遂以“褰裳”為不辭勞苦,急於為國事奔波之典。 清 黃宗羲 《錢忠介公傳》:“時平則高洗耳,世亂則美褰裳。”

(3).謂帝王讓位。典出《竹書紀年》卷上:“﹝十四年卿雲見,命 禹 代 虞 事﹞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精華已竭,褰裳去之。’於是八風循通,慶雲叢聚,蟠龍奮迅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龜鱉鹹出其穴,遷 虞 而事 夏 。 舜 乃設壇於 河 ,依 堯 故事。”《舊唐書·忠義傳上·蘇安恆》:“豈不思 虞舜 褰裳, 周公 復辟,良以 大禹 至聖, 成王 既長,推位讓國,其道備焉。” 清 唐孫華 《讀梅村先生<鹿樵紀聞>有感題長句》之五:“運終三百合褰裳,誰謂憂勤致覆亡。”

五夜

(1).即五更。《文選·陸倕<新刻漏銘>》:“六日不辨,五夜不分。” 李善 注引 衛宏 《漢舊儀》:“晝夜漏起,省中用火,中黃門持五夜。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唐 王建 《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之五:“仰頭五夜風中立,從未圓時直到圓。”《花月痕》第四一回:“五夜迢迢睡不成,燈昏被冷若為情。”

(2).指戊夜,即第五更。 唐 崔琮 《長至日上公獻壽》詩:“五夜鐘初動,千門日正融。” 清 姚鼐 《景陽鍾歌》:“萬鈞猛虡懸雲陛,五夜蒲牢驚翠幬。”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炳燭

(1).點燭。《法苑珠林》卷九二:“舉家走出,炳燭照之,亦了無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粉蝶》:“還齋炳燭,見琴橫案上。”

(2). 漢 劉向 《說苑·建本》:“ 晉平公 問於 師曠 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 曰:‘何不炳燭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長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後因以“炳燭”比喻老而好學。 清 錢謙益 《病榻消閒雜詠》之八:“白顛炳燭渾無暇, 魯 酒 吳 羹一味休。” 清 顧炎武 《與湯聖弘書》:“弟以望七衰齡,猶希炳燭。”

鄧伯凱名句,石橋秋月名句

詩詞推薦

三冬既免褰裳涉,五夜何須炳燭游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