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喻言三首·其一》
全文:
物以少為貴,亦以貴招議。
白石與白玉,未始非一類。
石以為杵臼,玉以為彝器。
人情每視石,泛泛無他計。
於玉乃不然,睨視求瑕備。
以此例其凡,吁哉可知畏。
參考注釋
不然
(1)
不是這樣,並非如此
其實不然
(2)
用在句子開頭,表示否定對方的話
不然,事情沒有那樣簡單
(3)
否則,錶轉折,不這樣做就會出現相反的結果或情況
我得早點去,不然就趕不上大車了
(4)
否則
要去就別遲到,不然,就甭去了
睨視
(1).斜視;旁觀。 宋 陳亮 《甲辰答朱元晦書》:“雖其徒甚親近者,亦皆睨視不平。”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 高宗 以 額爾登額 ……擁勁旅緩行,置將軍於度外,睨視其死而陷其軍士也,比謀反大逆,置極典。”
(2).傲視。 茅盾 《曇》三:“她把自己架空在雲端,用不屑的眼光睨視一切;她確信自己既無求於人,也不與人爭什麼。”
求瑕
尋覓疵病或過失。含有故意挑剔之義。《北史·崔浩傳》:“南鎮諸將,聞而生羨,亦欲南抄,以取資財。是以妄張賊勢,披毛求瑕,冀得肆心。” 宋 歐陽修 《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夫去一善人,而眾善人尚在,則未為小人之利;欲盡去之,則善人少過,難為一二求瑕,惟有指以為朋,則可一時盡逐。”
乾隆名句,喻言三首·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