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同年邵文敬原文
憶別杏園時,南北各命駕。
屈指將十年,偶得一慰籍。
示我珠玉篇,一氣無漏罅。
胸中小溟渤,筆底奪造化。
譬之桓文師,節制雄五霸。
又如養由基,百中仰神射。
紙價貴洛陽,誰能不膾炙。
君才出天然,我輩風斯下。
三復不釋手,秉燭到深夜。
細嚼有餘味,何啻倒餐蔗。
願言繼三百,袖然陋鮑謝。
詩詞問答
問:贈同年邵文敬的作者是誰?答:江源
問:贈同年邵文敬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江源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源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禡韻
參考注釋
杏園
(1).杏樹園。 唐 劉長卿 《過鄭山人所居》詩:“寂寂孤鶯啼杏園,寥寥一犬吠桃源。” 前蜀 牛嶠 《酒泉子》詞:“記得去年,煙暖杏園花正發,雪飄香。”
(2).園名。故址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郊 大雁塔 南。 唐 代新科進士賜宴之地。 唐 賈島 《下第》詩:“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鄉。 杏園 啼百舌,誰醉在花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 神龍 已來, 杏園 宴後,皆於 慈恩寺 塔下題名。同年中推一善書者紀之。”
(3).泛指新科進士游宴處。 宋 王禹偁 《初拜拾遺游瓊林苑》詩:“ 杏園 鶯蝶如相識,應恠重來蒨綬香。”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捷報》:“ 杏園 料已題詩罷,望 長安 使人悲詫。”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木類·柳》:“杏園一宴,桃李春官。”
(4).古 黃河 渡口名。 唐 郭子儀 曾自此渡 河 討 安慶緒 。今為 河南省 汲縣 杏園鎮 。 唐 杜甫 《垂老別》詩:“ 土門 壁甚堅, 杏園 度亦難。”《新唐書·郭子儀傳》:“ 子儀 自 杏園 濟 河 ,圍 衛州 。”
南北
(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間的距離
命駕
命人駕車馬,也指乘車出發
屈指
彎著指頭計數
屈指一算,離家已經十五年了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王弼 註:“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呂氏春秋·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後成。” 高誘 註:“一,道也。天道生萬物,萬物得一乃(後)成也。”《楚辭·遠遊》:“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羨 韓眾 之得一。” 王逸 註:“喻古先聖獲道純也。”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恆輔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萬斯寧。”
(2).天的代稱。 唐 無名氏 《鴻慶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眾生。”
珠玉
(1) 珠和玉;泛指珠寶
(2) 比喻妙語或美好的詩文
(3) 比喻丰姿俊秀的人;亦喻俊傑,英才
一氣
(1) 一舉,一次,不間斷地
一氣呵成
(2) 同一幫派,聲氣相通;同夥
他們通同一氣
(3) 一陣(多含貶義)
瞎鬧一氣
無漏
(1).不泄露。《藝文類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詹事徐府君集>序》:“溫樹靡答,露事不詶;省中之言無漏,席下之跡不疑。”
(2).沒有漏洞。 唐 白行簡 《濾水羅賦》:“環之勁鐵,取其堅而不朽;羃以輕紗,取其疏而無漏。”
(3).佛教語。謂涅槃、菩提和斷絕一切煩惱根源之法。與“有漏”相對。 南朝 宋 謝靈運 《答王衛軍問》:“藥驗者疾易痊,理妙者吝可洗。洗吝豈復循環,疾痊安能起滅?則事不侔,居然已辨,但無漏之功,故資世俗之善,善心雖在五品之數,能出三界之外矣。”《百喻經·寶篋鏡喻》:“禪定道品,無漏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唐 王維 《能禪師碑》:“得無漏不盡漏,度有為非無為者,其惟我 曹溪禪師 乎!” 趙殿成 箋註:“釋氏謂道心如完器,妙理猶浄水,一切煩惱,破壞道心,迷失妙理,猶如破器,不能停浄水,譏其過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無明漏也。四果永盡,名曰無漏。”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狀態。《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史記·蘇秦列傳》:“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彊弱,內度其士卒賢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臉上一團正氣,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誠。”
溟渤
溟海 和 渤海 。多泛指大海。 南朝 宋 鮑照 《代君子有所思》詩:“築山擬 蓬 壺 ,穿池類 溟 渤 。” 唐 李涉 《卻歸巴陵途中走筆寄唐知言》詩:“後輩無勞續出頭,坳塘不合窺溟渤。” 明 袁宏道 《答蹇督撫》:“唯是溟渤之大,不讓滲潢;以茲沙石之頑,得效礱礪。” 清 唐孫華 《寄題三賢祠》詩:“ 江夏 今儒宗,詞源傾溟渤。”
筆底
猶筆下。 唐 劉禹錫 《答樂天見憶》詩:“筆底心無毒,杯前膽不豩。” 柯靈 《香雪海·給人物以生命》:“懂得他們性格中最細微的部分時,人物才能在作家筆底活起來。”
造化
(1) 福分;好運氣
子女都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與造化抗衡
譬之
謂把它比方作。《論語·子張》:“ 子貢 曰:‘譬之宮牆, 賜之 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譬之種樹,久則深固其根本,茂盛其枝葉。” 唐 韓愈 《太學生何蕃傳》:“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桓文
春秋 五霸中 齊桓公 與 晉文公 的並稱。《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之徒,無道 桓 文 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後漢書·皇甫嵩傳》:“上顯忠義,下除凶害,此 桓 文 之事也。” 唐 李白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節制非 桓 文 ,軍師擁熊虎。”
節制
(1) 限制;控制
發現難以節制她的胃口
(2) 指揮管轄
節制三軍
皆屬榮所節制。—— 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五霸
其說法不一,一般指春秋時的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
此五霸之伐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養由
春秋 善射者 楚 臣 養由基 的省稱。 晉 張華 《勵志》詩:“ 養由 矯矢,獸號於林。蒲蘆縈繳,神感飛禽。” 唐 張建封 《酬韓校書愈打毬歌》:“齊觀百步透短門,誰羨 養由 遙破的。”
百中
猶言百發百中。 漢 枚乘 《上書諫吳王》:“楊葉之大,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 唐 杜甫 《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詩之一:“一生自獵知無敵,百中爭能恥下鞲。” 唐 元稹 《觀兵部馬射賦》:“引滿雷碎,騰凌飈疾,皆窮百中之妙,盡由一札而出。”
神射
謂射藝精湛神奇。《晉書·劉曜載記》:“﹝ 劉曜 ﹞雄武過人,鐵厚一寸,射而洞之,於時號為神射。尤好兵書,略皆闇誦。”
洛陽
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西部,市區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97萬。中國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稱,中國佛教祖庭白馬寺位於市東,其南龍門石窟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隴海鐵路、焦枝鐵路交匯於此
能不
(1).猶言而不。《詩·衛風·芄蘭》:“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馬瑞辰 通釋:“按能字古讀若耐,聲與乃相近,而義亦同。能即乃也,乃猶而也。言雖則佩觿,而不我知也。”
(2).豈能不。謂不能不。 唐 白居易 《憶江南》詞之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緑如藍,能不憶江南!”
同“ 能否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常從容與 信 言諸將能不,各有差。”
膾炙
(1).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孟子·盡心下》:“ 公孫丑 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 曰:‘膾炙哉!’” 漢 枚乘 《七發》:“羞炰膾炙,以御賓客。” 宋 楊萬里 《病中屏肉味獨茹菜羹飯甚美》詩:“雲子香抄玉色鮮,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間膾炙無此味,天上酥酡恐爾甜。” 清 劉大櫆 《<鄭子山詩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滄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膾炙之美。”
(2).比喻美好的詩文或事物為人稱讚。 宋 司馬光 《司馬溫公詩話·寇萊公詩》:“﹝ 寇準 詩﹞為人膾炙。”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文章正宗敘論》:“書信往來,雖不關大體,而其文卓然為世膾炙者,亦綴其末。” 清 褚人穫 《堅瓠九集·成語破》:“ 浙江 陳煒 字 本叔 ,時藝膾炙一時。”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三:“ 滕王閣 連甍市廛,名不稱實;徒以 王勃 一序,膾炙今古。”參見“ 膾炙人口 ”。
(3).猶宰割,處置。 明 李贄 《與劉肖川》:“尊翁茲轉,甚當,但恐檀越遠去,外護無依,不肖當為 武昌 魚,任人膾炙矣。”
天然
(1) 自然賦予的;生來就有的;自然生成的;自然形成的
天然氣
天然港灣
天然放射性
(2) 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瑞豐覺得假若 冠先生出頭和 東陽競爭,他天然的應當幫助 冠先生。—— 老舍《四世同堂》
我輩
我等,我們。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孫興公 作《天台賦》成,以示 范榮期 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范 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唐 杜甫 《萬丈潭》詩:“造幽無人境,發興自我輩。”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六:“若內翰不諱,我輩豈忍獨生?” 魯迅 《熱風·隨感錄五十四》:“這許多事物擠在一處,正如我輩約了 燧人氏 以前的古人,拼開飯店一般,即使竭力調和,也只能煮個半熟。”
三復
猶言三遍。《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讀書不過三復,終身不忘。”
謂反覆誦讀。 晉 陶潛 《答龐參軍》詩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 唐 李白 《任城寺大鐘銘》:“天書褒榮,輝之簡牘,稽首三復,子孫其傳。” 金 宇文虛中 《姑蘇滕惇禮榜所居閣曰齋心》詩:“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華》第四篇。” * 《我國抗戰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這兩句古語,值得政府當局三復的。”參見“ 三復白圭 ”。
釋手
放手;撒手
愛不釋手
秉燭
謂持燭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漢中漾舟》詩:“良會難再逢,日入須秉燭。” 宋 梅堯臣 《送道損司門》詩:“朝看不足暮秉燭,何暇更尋桃與杏。”《三國演義》第七七回:“起坐內室,秉燭看書。”《紅樓夢》第一一四回:“丫頭秉燭伺候。”
深夜
指半夜以後
工作到深夜
何啻
亦作“ 何翅 ”。猶何止,豈只。 唐 李山甫 《古石硯》詩:“波浪因文起,塵埃為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 宋 葉適 《<黃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書 巾山 之上,使讀之者識趣增長,後生及知古人源流,教思無窮,視今惠利何翅千百!”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其氛焰所及,視 乾隆 時,何啻十倍!”
願言
思念殷切貌。《詩·衛風·伯兮》:“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鄭玄 箋:“願,念也。我念思伯,心不能已。” 晉 謝混 《游西池詩》:“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 宋 華岳 《早春即事》詩:“願言相約花前醉,莫放春容過海棠。” 清 顧炎武 《江上》詩:“願言隨飛龍,一上 單于臺 。”
三百
《論語·為政》:“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刑昺 疏:“按今《毛詩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內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數。”後以“三百”指代《詩經》。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詩集>序》:“文士得三百之義者,莫如 杜子美 。”參見“ 三百篇 ”。
鮑謝
(1). 南朝 詩人 鮑照 和 謝朓 的並稱。 唐 杜甫 《遣興》詩之五:“賦詩何必多,往往凌 鮑 謝 。”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上:“《南史》謂 鮑照 、 謝元暉 為 鮑 謝 。” 清 周亮工 《何省齋太史詩序》:“ 蘇 李 屬和之篇, 鮑 謝 酣吟之響,若噴薄出之,而大珠小珠相錯落也。”
(2). 南朝 詩人 鮑照 和 謝靈運 的並稱。 宋 黃庭堅 《寄陳適用》詩:“寄我五字詩,句法窺 鮑 謝 。” 史容 註:“ 明遠 、 靈運 。”
(3). 唐 人 鮑防 和 謝良弼 的並稱。 鮑防 為 德宗 時禮部侍郎,工詩,譏切當世,與中書舍人 謝良弼 友善,人稱 鮑 謝 。參閱《唐詩紀事》四七。